 |
吳堅著 |
   “迪德里希石碑”如今已不存在,但它所承載的恥辱并不會從歷史的記憶中消失    即便是在今天,這依然是一幅令人備感壓抑的照片。石碑上
的榮耀,埋葬的是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尊嚴和光榮。每次看到這幅照片,它都會警示這里曾是歷史的恥辱。    這幅照片拍攝于1898年11月14日,即德國占領膠州灣周年紀念日,定格的畫面,記錄的是“迪德里希石碑”暨“德國占領青島紀念碑”落成典禮的情形。圖片上,紀念石碑兩旁插立的長長旗桿頂端仿照軍艦禮儀隆重地掛著象征喜慶的“滿旗”;前景站立的士兵,分別來自德國膠澳租借地海軍第三營軍樂隊、德國艦艇水兵代表和正在德膠澳租借地訪問的奧地利艦艇上的水兵代表;遠景紀念碑前,站立其中的是此次落成典禮的主角:亨利親王、租借地官員、德國駐軍高官、知名人士以及他們的夫人。
   一年前,在遠東艦隊司令迪德里希指揮下,德國軍隊侵占了膠州灣。為了紀念遠東第一塊殖民地的獲取,彰聞迪德里希為奪取這塊殖民地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根據亨利親王的提議,德國殖民者在當時的特魯伯山(現信號山)南麓修建了這座紀念碑。
   “迪德里希石碑”工程,由德軍工兵上尉、防御工事長米勒主持設計并建造。在德國遠東軍事基地建設中,米勒可謂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從德占初期的清軍兵營改造和伊爾蒂斯兵營建設,到稍后的炮臺堡壘要塞工事的修建,米勒大都充任設計師的角色。可以說,在1908年離開青島之前,他幾乎參與并主持了所有軍事工程的設計與建造。為了彰明米勒的成就,當局特將殖民地的一條街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條街就是現在的登州路。
   “迪德里希石碑”分主碑和副碑。主碑,高8米、寬22米,上面雕刻著巨大的德帝國鷹,鷹下刻有兩行弧線形的德語碑文:“他在這里為皇帝和帝國取得了這塊土地,這塊巖石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迪德里希石碑。”
   副碑碑文分別用德、中兩國文字刻成:“1897年11月14日海軍將軍封·迪德里希在這個地方占領膠州(指膠州灣)。”
   “迪德里希石碑”落成典禮,只是拉開了殖民者慶祝活動的序幕,隨后一系列的歡慶活動一直持續到了深夜。這一天,膠州灣畔沒有陽光,這一天,是殖民者的狂歡節。
   今天,這里已經成了和平的山麓,成了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地方,然而人們不會忘記這里曾經有過這樣一塊令歷史蒙羞的石碑存在過。并且,貪婪的日本人又讓它使我們再次蒙羞:1914年,日本人在這個石碑上鑿刻了他們的文字,宣告這是他們榮耀;1922年,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日本人明目張膽地把它掠走了……這一切的恥辱永遠不會再來,但這一切的恥辱也永遠不會從歷史的記憶中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