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可以先易后難,也可先難后易。兩種方式的效益高低,依具體事項而定。但對青少年群體的榮辱觀教育而言,在全面發動與號召作為鋪墊的基礎上,應該先難后易,首先瞄準亟須教育轉化的重點群體這一路徑。
一些青少年在教育初期的拒絕救助是令人震撼的。而從行為不軌的頹廢到見義勇為的高尚的轉變,卻又讓
人不由得心存感動,對生活、對未來重新鼓起勇氣和信心。在社區閑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群體的教育轉化問題上,無數雄辯的事實已經證明,“朽木不可雕”的所謂古訓在很多時候是不成立的,“功到自然成”、“鐵杵磨成針”的欣喜倒是被許多活生生的事例所驗證。之所以出現許多孩子頑固不化,在歧途上越滑越遠,應當責問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社會是否將對他們的關愛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者是否真的嘔心瀝血、恪守其責。
但很多事實又告訴人們,之所以在榮辱觀教育的問題上要強調“先難后易”這一路徑,是因為直面重點群體、“啃硬骨頭”式的教育的確艱難,是因為收獲的過程有時太過漫長,甚至有些轉化過程中會出現令人失望乃至絕望的反復,是因為社會和一些教育者已經因此知難而退。放大了對困難的估量、淡化了自己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這是造成在一些局部范圍內亟待轉化的重點青少年群體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日益膨脹的根本原因。
強調“先難后易”這一路徑選擇,是因為我們應當承認,對大多數接受過良好的、循序漸進的教育并按照正常軌跡成長的青少年來說,榮辱觀已經融為其基本道德意識和素質的一部分,即使偶爾有些小的瑕疵,也不致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傷害,不致影響社會前進的大方向。因為從教育的較低目標來說,“明辨榮辱、知榮明恥”是早已實現的,對這個在青少年中占大多數的群體來說,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更高層次的———如何將正確的認識更多地轉化為“自強奮進”的行動,如何再以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和帶動社會的更大進步。而真正需要耳提面命、需要以極大的耐心和深入細致的手段去教育感化的,是極少數因為種種原因走上歧途的人。記者采訪的事實已經很震撼地告訴人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很可悲地喪失了對榮與辱的基本判斷力,結果導致以恥為榮、榮辱顛倒。
解決疑難雜癥,需要名醫的經驗,對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幫教,也同樣需要一大批既有熱心腸、又能把握教育規律、熟諳教育技巧的靈魂工程師。這方面,石家莊的志愿者感化之道值得張揚,上海方面的專職社工的配備值得稱道。也許有人認為,拿出1年半的時間去做教育多數人的工作,會取得轟動的效應,而僅僅挽救10個人的數字,似乎不值一提。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每挽救一個人,對教育者來說是一個,但對孩子本身及其家庭,就是重新獲得了100%的希望,對社會來說,就是消除了一系列無法估量的不安定的隱患。
從榮辱觀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教育是為了預防。今日之“為”,追求的是明日“無為”。而通過重點青少年群體的深入研究和問題解剖,可以使我們找到從其他途徑無法得到的更多預防的良策。這方面的收獲,來之于少數,受益的卻是大多數———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始終保持向上生長的健康昂揚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