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4月4日電
(記者梁思奇、李麗靜)又到清明。記者在一些街市看到,一些冥品店生意興隆,除了香火、蠟燭、鞭炮,五花八門的“冥國銀行”的鈔票,還有紙扎的電視機、電腦、汽車、別墅,最荒唐的還有一些紙扎的女子,據說是燒給先人的“丫環”、“二奶”,總之是人間所見,冥品盡有。用這些充斥著封建陋習
的方式祭奠先人,有違當代文明,實際上也是對逝者的不敬。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習俗,可以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它已經成為一種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但祭祀的本意是為了紀念已故的親人和朋友,借以表達追思之情。那種互相攀比講究排場、粗俗愚昧甚至傷風敗俗的祭祀行為,敗壞社會風氣,完全失去了寄托哀思的本意,不僅與傳統美德相悖,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文明祭祀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在清明掃墓活動中,倡導文明祭祀,既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移風易俗、端正社會風氣的重要內容。令人欣喜的是,在許多地方,清明節的陋習正被人們摒棄,而以敬獻鮮花、栽種綠樹的方式紀念逝者,網上祭祀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與那些亂七八糟的陋習相比,對逝者敬上幾盞清茶、一束鮮花,用這種文明方式更能表達生者的哀思和敬意,于逝者也是最好的紀念和安慰,值得推廣和提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