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起”這不是愚人節的玩笑,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據報道,喪葬費在廣西北海相當于一個普通勞動力一年的工資,一位殯葬業人士更是坦言“無論在哪里,一場體面點的喪葬,成本至少是1萬元。”在時下老百姓對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的抱怨仍未了的情況下,又多出了個“死不起”的哀嘆,這實在令人痛心。
“死不起”主要是花不起過高的喪葬費。人們在辦理喪事過程中避免不了的是運尸費、壽衣費、整容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墓地費等,名目繁多、居高不下的費用疊加在一起,當然讓死者家屬不堪重負。這里面固然有人們追求厚葬的傳統心理因素,但很大程度上是殯葬行業的壟斷暴利所致。殯葬業被視為“暴利行業”是不為過的,我們可以從曾為北京某殯儀館供貨17年的骨灰盒供應商的話中窺見一斑,“一個漢白玉整體雕刻骨灰盒……加起來的成本約900元。賣給殯儀館的批發價一般1100-1200元,而擺到殯儀館后,價格頓時飆升到2800元,這還算是‘良心價’。”是什么能夠讓殯葬業如此暴利的呢?顯然是壟斷的殯葬體制支撐。
盡管我國在殯葬體制改革方面,近年來作了一些工作,對殯葬市場也有所放開,允許非公資本在民政機關審批之后進入,有的地方也引入了非公資本甚至外資進入殯葬業;然而大多數地方民政部門將“準入審批權”轉化為“經營獨占權”,使得殯葬業的壟斷堅冰仍未打破。畢竟公辦殯儀館是民政部門自己的“孩子”,民政部門得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于是有的民政部門在嚴格審批、嚴格監管的合法借口下為民辦殯葬企業設置重重阻礙的事情時有發生,讓民辦殯葬企業難以生存。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自由競爭越充分的市場,商品的價格就越接近價值。殯葬壟斷不除,行業暴利不止,“死不起”的問題就會繼續存在。老百姓“死不起”是社會之恥。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大事,殯葬問題關系的不只是“千家萬戶”,而是“家家戶戶”。打破殯葬壟斷是老百姓的心聲,也是一個責任政府的應盡之責。而要打破殯葬壟斷體制不能靠民政部門來推動,因為在公辦殯儀館與民政部門存在千絲萬縷聯系的背景下,民政部門打破壟斷的動力不足。為此建議修改完善現有的《殯葬管理條例》,將殯葬業準入審批從民政部門的行業管理之中剝離出來。否則,打破壟斷的口號再響,真正落實起來就會悄無聲息甚至擲地無聲。清明就要到了,破除殯葬壟斷迫在眉睫,死得起了,逝者才能真正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