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發: 纖纖青絲飄出國門
“靠假發起家,靠針織業發家”是青島即發集團成長軌跡的真實寫照。目前,即發集團的假發系列產品遠銷美國、德國、瑞士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出口創匯近3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4.44%,其中男發塊完成34.8萬頂,銷量占歐美國際市場的三分之
一,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即發纖纖青絲何以飄出國門,長盛不衰? 變廢為寶的創造
即發靠針織業已創造了輝煌成就,何以還要從事相對薄利的假發生產呢?“假發是民族工藝品,也是我們即發的傳統產業。我們有責任將其不斷地發展壯大!”即發集團董事長陳玉蘭對假發產品情有獨鐘。
以前,剪下的頭發經常被人當作垃圾掃地出門。一些精明的即墨人卻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他們通過“針換頭發”,然后進行簡單加工,按照不同的規格尺寸,梳拉成把,制成“檔發”,通過外貿部門出口,供假發生產使用。1955年秋,龍泉鎮石泉頭村的7戶個體假發加工戶聯手成立“即墨檔發加工合作社”。這就是即發集團發制品廠的前身,產品出口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從此,即發青絲開始飄出國門。
1968年,即發由于檔發產量、質量、出口量均居全國之冠,順其自然地成為全國發制品行業的中心。當時,即發擁有檔發加工點60余處,檔發加工人員5000余人,年發產量1000噸,產值940萬元,變廢為寶,小頭發做出了大文章!
自主創新的革命
即發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但即發人善于在逆境中迎難而上。通過自主創新,即發成就了假發史上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1971年,正當即發檔發產品蓬勃發展時,卻由于人發少導致產量急劇下降。1973年,日本研究出化纖發,更使即發雪上加霜,唯一的檔發產品經受著從高峰到低谷的煎熬。面對困境,即發人沒有退縮,決定變以前“一廠一品”為“多品多種、多專多業”,以品種求發展。于是,即發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實行結構調整,很快開發研制出手勾假發和配件,企業起死回生。自1982年開始,即發先后開發生產出珠子發網、法官帽、人發曲曲發、化纖曲曲發等產品,逐步形成高檔化、系列化產品結構,其產品連續兩屆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牌。
通過自主創新,即發自己“革”了人發的“命”,走上了人造假發之路,假發工藝進入了以假亂真的境界。如今,即發已發展起10余個專業生產公司和5000余人的廠外加工網絡,成為中國最大的發制品出口生產基地。其中,工藝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的高檔男發塊訂貨量正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其年產量已達30多萬頂。
誠信經營的本色
即發在變———變廢為寶,自主創新的道路越走越寬。但有一樣沒變,即永葆誠信經營的本色。
“一頂手勾精細的男發塊,需經過200多道工序,高達10個工作日。但即發時刻不敢掉以輕心,更不敢拿產品質量開玩笑。因為‘百年基業,誠信為本’。”即發集團主管假發生產的副總經理戰波介紹。
做事先做人,誠信當為先。兩年前,一外商急需一批假發產品,希望一個月內交貨,按照即發當月產量,一個月內是不可能完成的。但考慮到客商的難處,即發人依然接下訂單,馬上組織人員加班加點生產,結果提前十天把產品發到了客戶的手上,外商感激地直說“OK”。
即發的“和氣”贏得了廣泛的“人氣”。即發集團通過“誠信文化”與包括1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16家外資企業興辦了20個項目,累計合同利用外資6.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張正杰呂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