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萊西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紀實
萊西市圍繞促進農副產品轉化增值,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全市百家企業、千名商販、萬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市畜牧、花生、蔬菜、果品四大主導產業的農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以雀巢公司為龍頭的奶牛、以九聯集團為龍
頭的肉雞、以萬福集團為龍頭的肉豬、以東生集團為龍頭的花生、以南南食品為龍頭的果品、以萬福集團和亞西亞食品為龍頭的蔬菜等六大標準化生產產業鏈,農戶積極構建融入產業化鏈條,攜手共走富裕路。目前,年可加工出口各類農副產品100多萬噸,創匯2.97億美元。 在萊西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六條產業鏈如六條騰飛的“巨龍”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71家企業:昂起農業產業龍頭
萊西是一個農業大市。圍繞做強做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這個市按照“一個產業配套一批企業”的工作思路,采取“建、調、組、引”四字方針,發展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就是根據產業布局在同類農產品集中區興建加工企業;“調”就是引導一些企業調整經營結構,轉為從事農產品加工;“組”就是對一些規模較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兼并聯合,壯大企業規模,增強帶動能力;“引”就是通過合資、合作、獨資等形式,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興辦“農字號”三資企業。目前全市已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471家,年加工農產品100萬噸。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市畜牧、花生、蔬菜、果品四大主導產業的農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以雀巢公司為龍頭的奶牛、以九聯集團為龍頭的肉雞、以萬福集團為龍頭的肉豬、以東生集團為龍頭的花生、以南南食品為龍頭的果品、以萬福集團和亞西亞食品為龍頭的蔬菜等六大標準化生產產業鏈,帶動了全市農業的健康發展,去年這個市農業總產值達到47.52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542元,增長14.3%。
架“橋梁”:讓農產品直銷
加強銷售服務網絡建設,架起農民走向市場的“橋梁”,讓農產品直銷。萊西市的決策者們在實踐中認識到:拓市場則農業興、農業興則農民富。對此,他們組織市、鎮、村三級干部及涉農企業,帶領個體商販,農戶加入到農產品銷售大軍中,形成國有、集體、個體、聯合體“四輪齊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產品流通網絡,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發揮本地市場作用。地處大沽河畔的店埠鎮東莊頭村,周圍5個鄉鎮種植蔬菜10萬畝,原先沒一處批發市場,根據這一情況,而建起的蔬菜批發市場,他們依托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壽光市場,順利開通的“綠色客運專線”,為兩個市場業務往來,信息交流,貨源互補,架起了一座橋梁,使菜農當天產菜當天賣,當天見收入。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客商,前來交易,年交易量9.8億公斤,交易額10.2億多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村級蔬菜批發市場。二是充分發揮現有流通企業的主渠道作用,為農民推銷農產品服務。如市聯社在全市建起了8個合作社以及102個村級綜合服務站,把農產品購銷延伸到千家萬戶。三是組織鎮村干部到全國大中城市設立農產品經銷處,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全市共在全國18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了經銷處,先后建起“蔬菜一條街”,“果品一條街”,專營萊西農產品,直接銷售農產品30多萬噸。為調動干部流通的積極性,這個市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把流通工作與干部工資、獎金等聯系在一起,呈現出鎮鎮、村村抓銷售可喜勢頭。目前,全市鎮、村兩級流通服務組織已達1000多個。四是鼓勵運輸專業戶,個體商販,農戶參入流通。全市已有3萬多農民參與各類營銷活動。
10萬農戶:夯實農業產業基礎
據統計,萊西市六條農業產業鏈條共吸納10萬農戶進入產業化大生產。產業鏈內的廣大農戶按照農業技術部門和農業企業提出科學種養標準,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為六大產業鏈的高效運轉提供了可靠保障。
六大“產業鏈條”的形成,使萊西十萬余農民變工人,并通過實行企業化管理,,使農業真正成為工業企業不可分割的第一“車間”。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工業企業的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再輔以技術、管理等基本因素,使企業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經濟靠上工業這個“火車頭”,農民再也不用為種啥養啥、種多種少而發愁了。
近年來,萊西市在廣大農戶中普及推廣了遮陽網、防蟲網、生草栽培、套袋等農業生產實用技術,進一步推動全市綠色無公害農業和農字號企業蓬勃發展。目前,萊西市東生集團的花生產品、佳樂集團的花生產品、東莊頭芋頭和孫受遲家莊的黃瓜8種農產品,通過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共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38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面積分別達到46.13萬畝、3萬畝和1283畝。李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