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專題研究增加職工收入“漲工資”考核官員政績 晚報訊 據中國改革報報道,“在有的企業中,資本值錢,勞動力太不值錢;資本是強勢,勞動力是弱勢,”天津市市長戴相龍日前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增加企業職工收入問題。他表示,增加職工收入,可以促進消費,形
成良性循環。 本次政府常務會議確定今年天津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590元調整為670元,漲幅達13.5%,并由以往的7月1日提前到4月1日起執行。據了解,“十五”期間,天津連續5次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由2000年的350元增至2005年的590元,增幅達到68.6%,年均增幅11%。
天津市政府提出完善企業職工收入增長機制,確定建立企業職工收入增長目標責任制,將企業勞動報酬增長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作為考核各級領導政(業)績的主要內容之一。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位、人工成本預警三項制度,今年天津市企業工資指導線上線、基準線、下線分別比上年上調22%、13%、6%。
具體辦法為:企業根據經濟效益狀況,參考勞動力市場價位確定職工工資水平,不得故意壓低一般生產操作崗位職工的工資。實行企業經營者收入與職工工資增幅掛鉤的辦法,企業職工人均工資未達到社會平均工資的,企業經營者收入的增幅不得高于企業職工工資增幅等。
“水漲”才能“船高”
企業利潤年年增長,卻不肯漲工資,其實就是侵害勞動者利益。而一些地方官員,竟也搬出所謂“投資環境論”來———工資標準高了,就會影響投資環境,影響GDP增長。而有些干部的政績觀也出現了偏差。有的盲目上大項目,搞形象工程;有的專門在數字上做文章,為政績摻水。結果,“政績”越大,地方財政的包袱和老百姓的負擔越大。
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百姓而言,他們不僅需要GDP增長的精神自豪,更需要GDP增長帶來的物質上的實惠。天津此舉有利于糾正某些干部的政績觀,獲得群眾的擁護,可以收到“水漲船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