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創綠三部曲 ———青島北部工業基地打造綠色園區紀實
在即墨市東郊、青威、煙青兩條一級公路的交叉處,有一座樹木蔥蘢的小山丘,傳說古時候曾有鳳凰在此棲息,因此稱其為“鳳凰山”。“鳳凰不落無寶地”,當地的人們期待著鳳凰山能帶來好運。2001年,即墨市在這兒
設立青島北部工業基地,基地創業者按照自己對“綠色”的理解,奏響以“讓基地變成公園、讓企業興旺發達、讓百姓樂業安居”為主要內容的打造綠色基地的三部曲,硬是將這塊“風水寶地”開發成了商家投資的強力磁場,當地群眾所盼望的金鳳凰———一個個內外資項目相繼落戶這片熱土。 截至目前,基地累計簽約內外資項目129個,其中投資過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13家,過5000萬元的內資項目7家。合同利用外資2.6億美元,年均遞增52%;實際到位外資1.27億美元,年均遞增95%;實際到位內資9.7億元,年均遞增115%。北部工業基地起步晚,發展快,成為即墨乃至青島市工業基地中的一顆閃亮的新星。
第一樂章:讓基地變成公園
一走進青島北部工業基地管委會辦公樓,在大廳內就可以看到一個制作精美的關于基地規劃的沙盤,仿佛一副優美的山水畫:龍泉河、鳳凰山、龍泉湖、黃甲山等基地內的山水自然靈動地點綴在以綠為基調的底色上,整齊劃一的帶著立體綠化帶的八縱六橫的柏油路將綠油油的草地劃分成大小相近的方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錯落有致地布滿其中……
自創建開始,創業者就把基地定位為花園式、生態型、綜合性,使其朝著最適合創業、最適合人居的方向發展。他們請專家勾畫了“一心、兩片、三組團”的基地結構布局,以占地1600畝的龍泉鎮森林公園為中心,依托森林公園建立醫院、學校、商場等配套設施齊全的兩個居住區,并建立啟動區、中型企業片區和大型企業片區三個組團。幾年來,管委會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渠道籌集并投入資金1.8億元,使1.66平方公里啟動區達到了“九通一平”,使2.5平方公里的中型企業片區實現了“七通一平”。管委會在綠化美化上做足了文章,僅2005年在綠化上就投入535萬元,栽植蜀檜、水杉、紅瑞木、銀杏等名貴樹木1萬株,栽植小龍柏、金葉女貞、紫葉小檗等灌木6萬余株。整個基地綠地面積達42萬平方米,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在項目引進時,基地管委會堅決杜絕有污染的項目進入。2005年初,有一大型日資項目準備進入,經過多次談判,達成了投資意向,但管委會得知該企業隱瞞了項目有污染的缺點后,便毫不留戀地拒之門外,F在雖然有一百多個內外資項目,但基地內沒有黑煙、沒有噪音、沒有污水,有的是活潑的小鳥兒在樹林里啁啾、各色的小魚兒在清澈明亮的龍泉河中自由地游泳、三三兩兩的“農民工人”飯后在愜意地散步……身臨其境,你會不由自主地感嘆:這里分明是一座令人迷戀的森林公園!不愧為第29屆奧組委帆船委、青島市文明委、青島市環保委聯合授予的“青島市綠色工業園區”。
第二樂章:讓企業興旺發達
按照基地創業者的理解,綠色更深一層的含義應該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讓落戶的企業興旺發達,只要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能幫上百分之一的忙,他們就會盡百分之百的力。管委會成立了投資服務中心,對新進入的內外資項目,積極做好“一條龍”“一站式”和“全程代理”服務工作。在協助基地內一家屬于世界500強的法國企業辦理一批業務手續時,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一連幾天馬不停蹄,連跑青島、即墨等十余家單位,把需要一個半月辦成的手續硬是縮短成四天,外商佩服得直翹大拇指。
為讓入住企業有個安全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除創建“稅外無費區”外,還專門設立了警區和城管中隊,并為各企業、施工單位統一配備了高頻報警對講機,切實保護客商的財產和人身安全。青島民福樂士塑料有限公司剛動工時,為了盡早投產,在廠區尚未完全建好、企業保安也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就開始運進原材料,管委會馬上安排警力到建設工地,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內,實行24小時晝夜巡邏,直到廠區完工、企業保安進駐。外商資產沒受一點損失。
隨著基地內企業越來越多,招工難問題開始凸現。基地管委會在做好各企業的用工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和龍泉鎮勞動力培訓轉移中心一起先后舉行了兩次企業用工招聘洽談會,每次都有十多家需要招聘員工的企業參加。前來咨詢的農民達4000余人,達成就工意向的有1100多人。得知青島菱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需要有機械知識基礎的職工時,基地管委會馬上與龍泉鎮政府聯合成立了“菱達技術培訓學校”,聘請專業教師授課,專門為其每年培訓80名二年制學員。公司副總林進發非常感激地說:“我們公司事業的成功發展,離不開管委會大力的支持。”
第三樂章:讓百姓樂業安居
早晨,從從容容地吃完早飯后,看看時間已過了7點鐘,龍泉鎮西蔣村的村民王作志一家三口才各自收拾好東西,不慌不忙地走出家門,分別到落戶于基地的內外資企業上班……在西蔣村,一家人都在企業上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全村800余口人,有370多人在企業打工。緊鄰基地內的北楊頭、后寨村、河南等村莊的情況與西蔣村類似;貎鹊囊患彝赓Y企業,曾全權委托北楊頭村莊黨支部給招收300人。雖然各方面條件放得很寬,但北楊頭村早已無工可招。這個結果的出現,不能不讓人佩服基地創業者演奏創綠第三樂章的深謀遠慮,在引進項目過程中,他們有意識地引進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足夠多的可供選擇的就業崗位。
外地涌來的打工妹除了住在基地內的職工公寓外,相當一部分在附近村莊租房居住。西蔣村的主街道有60多家面向基地打工妹的店鋪,什么百貨超市、快餐廳、美發工作室、服裝城、音像店……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以每位打工妹每月保守消費200元計算,僅這些打工妹每年就為西蔣村二三產業帶來了240萬的收入,對一個只有200多戶的村莊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隨著收入的增加,基地附近的村莊興起了“蓋樓熱”,北楊頭村420戶農民中有92戶在村莊規劃出的新村內蓋起了占地144平方米的獨院二層小樓房,另有100多戶村民也遞交了蓋樓申請,等著申批。
青島北部工業基地創業者在打造綠色基地過程中所演奏的三大樂章,氣勢恢宏,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和共同提高,表現出創業者對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的準確認識和把握。青島北部工業基地管委會主任、龍泉鎮黨委書記王超非常謙虛地說:“按照區域經濟學‘點軸聯網輻射理論’和實踐經驗,真正要使我們工業基地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壯大龍泉鎮鎮域經濟實力,將整合后的青島北部工業基地和龍泉鎮發展成即墨的‘經濟小龍’,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但無論怎樣發展,打造綠色基地是我們永遠追求的主旋律!”任言力許克法李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