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情人節的巧克力、玫瑰花,少見元宵節的花燈和喧鬧人群———“鬧元宵”情結誰來解?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是宋代的歐陽修記錄的當時元宵節的盛況。今年,元宵節與西方的情人節不期而遇,傳統節日和“洋節”碰撞,只見情
人節的巧克力、玫瑰花,不見了元宵節的花燈和喧鬧的人群。恢復“鬧元宵”正在成為一些普通市民心中郁積的情結。
元宵甜敵不過玫瑰艷
今年的元宵節和情人節之間僅相隔一天,精明的商家們玩起了“土洋結合”的雙節大促銷。作為情人節禮物的象征,巧克力和鮮花當仁不讓地成為店中的主角。在商場內,包裝精美的巧克力早早被擺在了最醒目的位置,這幾天的銷量是節節攀升。而在花店里,各色玫瑰開得分外嬌艷,身價更是十倍的往上翻。另外,像化妝品、首飾、服裝、箱包等所有能與情侶互贈禮物沾點兒邊的商品,也都打上了“情人節禮品”的標簽,酒店更是借機猛抬標準,制造出許多天價套餐。
而元宵節如今能讓人立刻想到的恐怕就只有那吃到嘴里甜滋滋的元宵了,雖說家家都要嘗上兩口,可七、八元一斤的價格又怎能與幾百元一束的玫瑰創造的價值所抗衡。這就難怪商家打出的促銷廣告,把“情人”二字格外突出,而“團圓”卻被擠到一邊。
元宵節怎一個“吃”來概括
如今的元宵節正在褪化為“吃頓元宵”,但元宵節絕不僅是一個“吃”字可以簡單概括的。盡管元宵節最早起源于“敬神送年”的風俗,但在我國歷代文人墨客詩詞歌賦中,卻不乏描寫元宵之夜情人幽約的情境,因此,元宵節與西方情人節有著異曲同工的浪漫之意。“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合家團聚都是元宵節的主題。
西方情人節的興盛正說明,現代的年輕人與古人有著同樣對充滿了愛情氛圍的節慶活動的需求,憑借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元宵節本是大有文章可做,但若是一味停留在“吃”的圓圈里打轉,這節是否過得太可惜?
元宵節能否成為狂歡夜
在我國傳統的風俗中,“正月十五鬧元宵”,鬧得越火熱,預示這一年的日子就越紅火。據文史專家魯海先生介紹,青島有關元宵節的專門記載可以上溯到1913年,當時的元宵節熱鬧程度可比春節,街上張燈結彩,鞭炮聲聲,人們在這一天上街踩高蹺,扭大秧歌,耍五虎棍(現在已失傳)。另外,大街上有走馬燈,還有用煙花拼成動物圖案的花盆子,栩栩如生。同時街邊的商店也都掛出燈謎,引得路人圍觀競猜,不僅有趣還是早期的一種廣告形式。
而昨天,記者驅車沿香港路從西端駛至東端,發現盡管街道、酒店、商場均進行了節日的裝點,但除了工廠化生產的大紅燈籠,再不見別的。
“我們要重估節日文化中的狂歡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吳岳添研究員近日撰文指出:“西方人熱情奔放的天性,使巴西和柏林等地的狂歡節充滿了狂熱的情調,其實與神州大地燃遍爆竹煙花的歡樂氣氛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青島大學國際商學院的老師也指出,我們與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千方百計地模仿制造西方的狂歡節,為什么不就地取材,將傳統的元宵節“鬧”出新創意,變成國人告別春節的最后一次“狂歡”?
有市民也提出建議,是否能把公園圈起來收費才可觀賞的工藝花燈掛到繁華的街道上,借鬧花燈的老習俗把吃過團圓飯的人們從家里“請”到戶外,同時組織群眾表演一些舞獅、耍龍等民俗活動,從而帶動元宵節當天一系列餐飲、購物、娛樂等相關消費。記者劉蘭星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