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全區已建成村(居)文化大院70個,社區陽光圖書室24個,大力提升了城區的文明和諧程度。 “大廈之構,起于基石”。要建設新農村,就必須夯實基層組織這個基礎。近年來,嶗山區從創新農村基層民主管理新機制入手,先后開展了村級組織整頓、公開選拔“村官”、“一包雙建三促”等活動
,推行了工程發包、社區采購、重大事務決策三項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村官們的素質和村級民主管理水平,拉近了村干部與群眾的心。目前,嶗山區139個社區正在積極推開民主管理三項制度,以真正做到“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保村莊一份和諧。” 二
嶗山區正在舉全區之力,打造充滿魅力和新競爭力的青島新東部。與此同時,一個旨在加快建設以新街居、新產業、新農民、新風尚、新機制為主要特征,實現城鄉和諧發展、良性互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藍圖也正在嶗山逐漸展開。未來3至5年,他們將按照規劃為先、發展為重、統籌協調、分類實施的原則,因村制宜,梯次推進,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打造一批以石老人、金家嶺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點。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新產業的發展。以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觀光農業為重點,嶗山區將突出發展中韓花卉、北宅果品、王哥莊嶗山茶、沙子口海產品等一批特色品牌,抓好石老人生態觀光園二期、枯桃百花園、九水溝生態觀光園、百雀園等一批精品園和產業基地,辦好中韓枯桃花會、沙子口山海休閑游、王哥莊茶節、北宅櫻桃節等農業節會,形成具有嶗山特色、優勢明顯的農業結構,加速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同時繼續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商貿服務業和旅游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盤活村級集體用地,促進各種高新技術研發成果、科技項目和旅游商貿服務等項目與農村企業的轉化嫁接,努力使農村成為投資新熱點。
構建城鄉一體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嶗山區將著力搭建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平臺,在全區規劃建設30至40個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積極開展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和政策咨詢,確保每年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人以上;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進城鄉低保一體化管理。建立健全農村五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貧困生和殘疾生等救助機制,解決農村社會弱勢群體的后顧之憂。
為賦予新農村一個嶄新的面貌,嶗山區將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和基礎設施投入。規劃先導,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推進舊村改造和山中村改造,按照“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景觀、改出一片產業”的要求,積極推進城區麥島片一點、香港東路延長線一線、浮山新區一片、張村河一河、濱海大道一道為重點的“五個一”改造,力爭3至5年內基本完成,全面改善城區形象;推進生產條件惡劣的村莊改造,將改造同街道、中心駐地開發結合起來,通過制定搬遷農民資金補助、子女上學、就業安置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山村整體向街道及中心駐地搬遷。
為建立農村新機制,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嶗山區將深化改革,力爭用1至2年的時間全面實施社區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把農村社區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使農民變股民,加快建立產權主體明晰、分配關系理順、經營管理行為規范的新型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起與城市發展相協調、與村民利益相一致、與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相促進的現代化新型集體資產管理結構。
嶗山區還將不斷推進基層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村務公開和財務公開,嚴格執行《社區重大事務民主決策辦法》、《社區采購管理辦法》、《社區工程建設項目發包辦法》三項制度,推行社區議事決策規范化、財務政務管理規范化、監督約束規范化,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本報記者錢卓本報通訊員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