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6島城醫療:“十一五”之開局年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今年島城衛生事業的發展,對于推動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衛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和突發事
件如何應對?如何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看病難、看病貴”是全國普遍存在、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在新的一年里島城醫療行業有何新動作?面對這一系列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昨天記者采訪了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
第一時間應對突發
在新的一年里,市衛生局將加強公共衛生長效機制建設,力爭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包括辦公用房、工作車輛、儀器設備等全面達標;建成全市統一管理的血液管理網絡和全市統一的急救指揮網絡系統;完善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電子信息網絡建設二期項目,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體系,提高應急反應能力;修訂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和重大疾病防治預案,加強人員培訓與演練,依法、科學、規范、有序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做好流感、“人禽流感”、SARS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監測等工作,及時收集、發現和控制疫情,確保不發生重大疫情。
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當前,“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全國普遍存在、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醫學科技水平提高以及群眾追求高新醫療服務等客觀因素,也有衛生事業發展不協調,醫療保險覆蓋面小、財政投入不足,政府監管和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轉變等多方面原因。
去年,我市采取了綜合措施,使全市醫藥總費用平均下壓3個百分點、藥品費用比重和每床日平均費用各下壓2個百分點,每門診人次費用和每床日住院費用增幅平均控制在6%和10%以內,全市8所公立中醫醫院均次費用基本處于“零增長”。建立完善了臨床檢查、治療、用藥管理制度和醫生處方、大型檢查質量評價制度,強化了收費管理。在18個單位推出了16個“大眾醫療服務項目”和10項“口腔大眾醫療選項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了“三減三免”政策,為群眾節約醫藥費用近200萬元。
在新的一年里,市衛生局要求各醫療機構進一步落實減輕群眾負擔的具體措施,對過去行之有效的“扶貧病房”、“慈善醫院”和“三免三減”等醫療費用優惠政策要繼續落實。逐步推行單病種最高限額收費制度,進一步落實診療檢查“一單通”制度,健全合理用藥制度和處方評價制度,建立醫療機構必備常用廉價藥品目錄,落實患者“一日明細費用清單”制度,實施“總額均費雙控、結構調整優化”,嚴格控制醫藥費用增長幅度,使群眾切身感受到加強醫院管理帶來的實際效果。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去年我市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今年市衛生局要求各醫院院長要把提高醫療質量,加強科學管理,改進醫療服務,確保醫生和患者安全,控制醫藥費用作為當前管理工作的重點。對管理混亂,醫療糾紛不斷,群眾意見很大,或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醫院,要依法查處并追究院長責任。堅決糾正將醫務人員收入同醫療服務收費掛鉤的做法,堅決取締科室承包、開單提成等違規行為。
今年市衛生局將重點檢查公立醫院在規范服務收費(特別是ICU、手術室、介入治療和血液透析等環節)、監督合理用藥、規范內部收入分配、提高服務質量、減少醫療糾紛、維護群眾利益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實際效果。對執行不力的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要通報批評,直至追究領導責任。
農民看病:安全、廉價
去年,我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406萬人,人口覆蓋率達91.8%,全年共為107萬人次報銷醫藥費9650萬元。
從2006年起,市、區(市)兩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不低于40元。要加強合作醫療基金監管,確;鸢踩\行;合理調整實施方案,提高參合農民受益水平和覆蓋范圍逐步建立規范化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社區衛生要成“網絡”
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基本途徑。2006年,我市將繼續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快構建以區域性醫療中心為龍頭,以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為基礎的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優化市衛生局所屬醫療單位資源配置,加快市立醫院西院區、東院區、市人民醫院、北九水療養院資源整合步伐,推進海慈“國醫堂”建設項目,加快市中心醫院腫瘤外科病房大樓和血站業務樓建設,啟用東部醫院、傳染病醫院病房樓。
醫療行動彰顯愛心
今年,市衛生局將在全市組織開展“醫療愛心行動”,實施“光明工程”、“關愛老年人工程”、“惠民工程”和“大眾綠色醫療工程”,資助500名白內障患者做復明手術,免費為全市百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查體,為特困人群減免醫療費用,向群眾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醫療服務,努力幫助困難群眾享受到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各區市衛生局和各醫療機構將積極參與這項活動,讓群眾真正體會到實惠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