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公務員隊伍數次“瘦身”,然而老百姓對“瘦身”后的效果卻并不滿意。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亞洲部的指導下最新完成的《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報告》顯示,近七成的民眾認為目前政府公務員的總量應該減少。
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健介紹,按照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
標來看,我國公務員數量大大超出發達國家。
該項調查使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8個城市、7個小城鎮及其周邊地區的4128名調查居民進行調查后顯示:67%的居民認為政府公務人員的總量應該減少,認為應該增多和保持現有規模不變的只有10%和5.9%。其中,城市和小城鎮居民認為公務員數量應該減少的感覺較農村更強烈,比例分別達到87.1%和88%。
雖然政府為機構“消腫”已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民眾對于“機構越消越腫、人員只減不少”的感覺還依然明顯。本次調查顯示,從一年內接觸過政府部門的居民來看,居民對政府部門反映不滿意的原因當中,“辦事拖拉”排在第一位(36.6%)。對于如何減少公務員的數量,近一半(43.3%)的居民認為政府各部門的公務員數量都應減少。另外,也有近兩成(19.4%)的居民認為只有一些部門應該減少,而另一些部門應該增加或者不變。
官民按照數量比例是否合理?英國公共經濟專家吉麥爾曾在著作中指出,政府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是常用的衡量公務員比例的指標之一,但并不是最好的。他認為,以政府雇員數量測量政府的規模必須十分謹慎,因為“政府雇員數量的變化可能是由于工作效率的改進或惡化、投入的替代或人員素質的變化引起的”。目前測量政府規模得到承認最多的指標是財政支出,即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官民比”是否真的高了?專家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務員規模是否適度不僅需要考慮“官民比”,而且要考慮公務員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公務員的行政效率。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健介紹,判定公務員適度規模的經濟指標應該是———公務員人數與本國GDP的比例。公務員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單位GDP的公務員人數來衡量。雖然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占總人口的“官民比例”只有1比2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從經濟視角考察,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看,我國為39人/百萬美元,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目前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38人/百萬美元。我國公務員“超標”近20倍。(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