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現實基礎愛情無所附麗
詢問儀表堂堂的小陳為什么沒有在大學期間解決這一情感上的尷尬,他回答說:“學生時代的愛情其實非常露水,一畢業境遇一變,能維持下來的少得可憐。”
而據小陳介紹說,如今他身邊的同齡人,之所以仍然是保持著這樣的尷尬,更多的原
因是因為剛
剛踏入職場,還未站穩腳跟,幾乎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上。他的一個朋友,畢業后就一直在律師事務所工作,非常拼命,早出晚歸,根本沒有時間交友。“而即便是有朋友在交往,但因為各自的工作都沒有定型,仍然非常不穩定,充滿了變數。”他說,“沒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愛情真是無所附麗。”
在一家大商場做媒介聯系的27歲的小蘇是涪陵人,家沒有在重慶市區,他倒認為,這個尷尬多緣于社會交往圈子的狹窄,雖然現在通訊五花八門,接觸的人也多,但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往很少,沒有親友的搭橋,很難從陌生人中找到走在一起的人。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還有一部分25歲左右的人主動保持單身狀態,雖然偶爾也有艷遇,但他們并不想過早地被羈絆,其中一個人告訴記者,“也許這種情感漂泊狀態是尷尬的,但我享受這種尷尬中的自由。”
一生尷尬五階段
在“25尷尬”的背后,國人的一生,大多還須跨越以下四大尷尬階段。
10歲—20歲
“我只養你18歲”一事在2005年也算動靜不小的新聞事件,其實它最清晰地揭示了,目前中國處在十幾歲年齡段的人想獨立生存是非常艱難的,主流社會并沒有提供相應的機會和條件,所謂18歲自立,是國外以及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邏輯,在當下行不通。
不具備生存能力,依附于父母,正是當下十幾歲者基本相同的境遇。大眾傳媒的發達、社會的進步,使他們大都早熟,又不像父輩當年那么長期滯留于“童年”。過早清醒的結果往往是痛苦的,獨立生活遙遙無期,他們的尷尬往往表現為青春期提早降臨,而又長時間籠罩,有時漫長得演變為了殘酷。
繁重的升學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競爭,花樣年華的重要內容娛樂被壓抑,而未來的現實過早地呈現在他們眼前,同時自身卻沒有相應的智力和眼光來自我舒解,連綿的“雨季”久久不散;情感萌動,但學校和社會卻不會提供一個寬厚的生態;自認為已經成熟,卻無法證明,簡單地以經驗的差異來劃分陣營,和父輩們劃起了代溝,無名目的叛逆成為了選擇……如今,這些尷尬的后遺癥有的甚至會延續到二十歲以后。
30歲—40歲
三十而立,一旦步入30歲后,生活也是在這樣要求大多數人。事業雖然相對穩定,但壓力卻忽然空前加大。幾年職場帶給他們的經驗和成就使得他們不安心于現有的地位和收入,期望值不斷上漲,他們特別希望能夠更上一層樓,進入行業或單位的高一級管理階層,希望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得到社會的肯定。另一方面,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社會新陳代謝加速,生氣勃勃的年輕人來勢洶洶,個人事業客觀上也要求提速,出成績,以鞏固自己現有的成績和位置;一般而言,個人家庭生活方面已較為穩定,但同時子女相繼出世,因此也就打開了家庭開支的新的“潘多拉魔盒”,產生了一個持續吞錢的黑洞。
這些尷尬在三十多歲的人身上,往往就體現為一種焦慮癥,一種夠不著目標的焦慮。而隨著社會進步,對于思維活躍的三十多歲的人而言,另一種尷尬也浮出水面:中年已等在不遠處,是應該勞逸結合,學會生活,還是繼續為了目標玩命地工作?
40歲—60歲
這個階段的尷尬也就是被討論得最多的“中年危機”。事業日益穩固,漸漸走向成熟和高峰,但同時各方面的壓力也都達到峰值。為了維持事業上升的勢頭,工作上勞力的方面可能已做得較少,而勞心的方面卻只會更多;老人贍養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病困增多,營養醫療等孝敬的負荷越來越重;子女在獨立生活前的幾年時間里,教育費用和生活費用也到達頂峰,而隨著如今高校擴招,社會競爭激烈,在子女獨立謀生的最初幾年,家里仍有補貼的壓力;而因為各方面壓力的驟增,家庭生活的審美疲勞,生理的逐漸老化,再加之抗拒老化的心理作用,這個年齡的人,尤其是中年男性特別容易產生對婚姻的厭倦,以及不滿足——這個階段尷尬也就是負重不堪,卻仍得前行。60歲以后
事業退隱,子女自立,本來應該迎來最輕松、休閑的生活。但事實是,尷尬的存在卻是常態。過去的事業再輝煌也一去不返,弄第二職業已力不從心,沒有工作后的空虛失落往往會持續一段時日;子女自立帶來輕松,同時相繼各自成家離巢,留下的空巢卻帶來了巨大的寂寞;希望子女常回家團聚,常回來替自己幫忙出力,但現實狀況卻又不允許,子女各自的事業生活方方面面都得料理;而最現實的是老來的生活費用和醫療費用,一方面是有限的退休金、養老金,一方面是昂貴的醫療費用,和不斷上升的生活費用,怎樣保證生活質量又盡量減少子女贍養的負擔,這是該階段最大的尷尬。
關于25歲的“普魯斯特”問卷
《普魯斯特問卷》曾是法國沙龍中的流行游戲,經《追憶似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回答后,名聲大噪。直到現在,法國著名的《名利場》雜志每期都會刊登一個人的問卷答案。近來網絡上也是風靡一時。
問卷由一系列簡單的問題組成,包括被提問者的生活、思想、價值觀及人生經驗。我們從中抽取一些,并加入一些現實的問題,希望能借此反應25歲左右年齡段的人的真實狀況。
答問者——
盧潔菲:女25歲公司職員
陳浩:男26室內設計師
龔小華:男25歲IT從業者
周琳:女25教師
謝天元:男26歲廚師
1、你認為最理想的快樂是什么?
盧潔菲:隨心所欲。
陳浩:有能力應對將要面對的一切。
龔小華:踏實地工作,家人健康,每年能和喜歡的人去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度假。
周琳:和自己愛的人幸福地生活。
謝天元:在城市里買一套可以看江景的房子。
2、你認為目前最深的痛苦是什么?
盧潔菲:無法控制自己生活的走向。
陳浩:失戀。
龔小華:沒有。
周琳:冬天早上起不來床。
謝天元:技藝不夠嫻熟。
3、你對現在的工作滿意嗎?
盧潔菲:不滿意。
陳浩:不滿意,但也沒有辦法。
龔小華:基本滿意吧。
周琳:不滿意,工資太少。
謝天元:還可以吧。
4、有沒有男(女)朋友?準備結婚嗎?
盧潔菲:沒有。還沒找著。
陳浩:剛剛沒有。
龔小華:有,但說結婚還遠,思想和經濟狀況都還不成熟。
周琳:沒有。
謝天元:不確定。
5、你認為目前你的生活最需要改進的是什么?
盧潔菲:我的眼界。
陳浩:工資。
龔小華:找個女朋友。
周琳:生活的平淡。
謝天元:找機會多學習。
6、相信愛情嗎?
盧潔菲:相信,從來沒懷疑過。
陳浩:原來相信,現在不知道。
龔小華:應該相信吧。
周琳:還好。
謝天元:相信。
7、有積蓄嗎?每月占工資的多少?
盧潔菲:沒有。
陳浩:有。占工資的20%左右。
龔小華:有,50%。
周琳:有,很少。
謝天元:基本沒有。
8、和父母住還是自己買房?首付誰給?
盧潔菲:和父母住。
陳浩:自己買方。父母給的。
龔小華:租房子。存錢自己給。
周琳:和父母住。
謝天元:租房子。應該是自己給吧。
9、你最害怕什么?
盧潔菲:好像還沒有。
陳浩:第二天起床,發現自己瞎了。
龔小華:失業。
周琳:嫁不出去。
謝天元:父母有病有災。
10、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盧潔菲:存了很久的錢,去了一趟意大利。
陳浩:睡覺。
龔小華:一件耐克的羽絨服。
周琳:一場曠日持久的單戀。
謝天元:自己給自己做了一桌菜。
11、你認為你最偉大的成就是什么?
盧潔菲:最偉大的成就?根本說不上。
陳浩:能生存,并繼續活下去。
龔小華:從小到大沒給家里增添過多的負擔,還算比較懂事孝順吧。
周琳:救助過一個失學的女孩,心里真的很快樂。如果這也算的話。
謝天元:幫我爸爸治好病。(采寫/記者 劉帆洲 朱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