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兄弟的腰包就算再鼓,暫時也未必需要去買下那“豪華轎車”。如果農民的幸福字典里目前根本沒有“豪華轎車”,又何必用“豪華轎車”來證明他們的“幸福生活”呢?
■舒圣祥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楊集鎮李橋村雖然只有700多人,然而除夕之夜,該村村口竟然停放了40多輛豪華轎車,而這些轎
車的車主,全是富起來的外出務工村民。”(2月5日《中國青年報》)
這樣一段奪人眼球的描述是想證明這樣一個振奮人心的觀點:駐馬店市努力打造勞務輸出品牌,該市的“遂平家政服務”、“防水防潮”、“文化用品營銷”、“香菇培訓”四大勞務品牌叫響全國,農民們腰包鼓起來了,腰桿子也挺起來了。
非常遺憾,筆者對駐馬店農民朋友的富裕生活沒有過切身的體驗;同樣遺憾的是,“叫響全國”的駐馬店四大勞務品牌今天我也是第一次聽到,和大多數讀者一樣,這條新聞吸引我的只是其中的“豪華轎車”,更準確地說,是用來修飾農民富裕生活的“豪華轎車”。
“豪華轎車”在網絡上引起了一片質疑之聲。人們的質疑是出于簡單的邏輯推演:村口停了40多輛豪華汽車與農民的富裕生活之間,至少在當下,是很難建立起證明與被證明關系的。正如新聞所描述的,豪華轎車大多從城市開回來,它的主人實際上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不再生活于農村那片土地,而是在城里打拼生活的城市人。老話說,退回去三代,城里人都是農民。如果城市人過年開車回老家就能證明農村的富裕,那么農村的“富裕”也許并不遜色于城市。
農村奔忙著三種人:一種是在家種田種地的“農民”;一種是在城市工作在農村安家的“農民工”;一種是生于農村卻早已脫離農村的“暫時農民”。“暫時農民”演繹著農民身份在社會層次中的上升經歷,然而只能被少數農民通過不懈努力幸運地推有;“不幸運的大多數”將依然保留著農民身份,即便政府有意通過戶籍改革的方式把他們改稱“市民”,可在真正的市民待遇落實之前,他們仍然是本竟上的農民。
毋庸置疑,把已經脫離農民身份的“過去時農民”平均進“現在時農民”和“將來時農民”的“富裕生活”當中,是浮夸了“真農村”的富裕和幸福。有多少靠種田種地或者靠外出打工的“真農民”,能夠消費得起“豪華汽車”這樣的農村奢侈品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民開豪華汽車回家過年”都只能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似是而非的“美麗謊言”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的“統計方法”,被人拿來撐大頭上的官帽。“過去時農民”的加入,并不是致力于對“真農民”生存境遇的改善。在我看來,農民兄弟的腰包就算再鼓,暫時也未必需要去買下那“豪華轎車”。如果農民的幸福字典里暫時根本沒有“豪華轎車”,又何必用“豪華轎車”來證明他們的“幸福生活”呢?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