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新景入畫來 (上接第一版)并將其作為在新一輪競爭中實現更大發展的必然選擇。
1月18日,即墨市向幾個街道辦事處發放了總額達1001萬元的城中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獎代補資金。去年以來,即墨市針對城中村的財政狀況、村容村貌現狀和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活、生產環境的迫切
需要,將公共財政著力向城中村傾斜,配套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由村莊和市財政按照1:1比例承擔村莊道路硬化、綠化、管道建設和河道治理費用。 即墨市市長李寬端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農村、農民,而最能直接體現群眾利益的就是門前路、窗外燈、家鄉河!”為此,即墨市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總抓手,將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三城并創”,不到兩年時間,已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也通過了國家技術評估并即將接受最終驗收,國家衛生城市通過了省專家組初檢。
如今,“三城并創”活動延伸到了鎮村:即墨市高標準完成了青煙路、藍鰲路等連接城區與鎮村主要道路的綜合治理,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一期工程,啟動了墨水河、龍泉河綜合整治工程,所有村莊建起了垃圾集中處理點。藍村、鰲山衛、華山被列為全國重點小城鎮,溫泉、田橫被列為省級中心鎮,鰲山衛等3個鎮被評為全省文明城鎮。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即墨市對“三農”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市級財政的涉農支出由5年前的1.1億元提高到去年的3.5億元,年均增長26%。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畜牧科技示范園、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更成為即墨農民增收致富的“孵化器”。僅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就引進推廣新品種120余個、新技術40多項,帶動3萬多農戶發展起無公害蔬菜。目前,即墨市形成了糧油制品、水產品、畜牧產品、飲料四大農業產業鏈,培育出“陌上春”蔬菜、“鰲福”茶葉等53個農產品名牌,組建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39個,農業的增長方式已由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農業轉變。
努力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健全農民強有力的保障體系
近年來,即墨市全面推行了農村大病醫療統籌和救助制度、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險、全程辦事代理制度……一條條惠民措施、政府提供的若干公共服務,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
從2003年開始,即墨在青島五市中率先推行農村大病醫療統籌和救助制度,全市統籌保障村莊覆蓋率達100%,農
民參保率達99%,大病醫療救助基金累計達到3993萬元。兩年來,已累計為4.74萬參合農民結報醫療費5143.5萬元,向2189戶困難家庭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473萬元。與此同時,即墨還開展了“光明行動”和“愛心行動”,市財政累計撥款897萬元,使4085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為43名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少年兒童實施了康復手術。
2005年,即墨市將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820元;投資270萬元實施安康居住工程,使143戶殘疾人喜遷新居;設立了200萬元的高考獎勵基金,已獎勵高中教師369名;困難家庭學生救助基金總額達到700萬元,救助困難家庭學生25117人次;累計減免困難學生雜費、課本費、校服費1200萬元。通濟街道辦事處西北管村先后投資2800萬元,建起現代化敬老院和幼兒園,凡本村65歲以上的老人全部免費入住,實現了全村學齡前幼兒全部免費入托。
為了讓農民掌握參與就業競爭的專業技能,即墨市通過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培訓轉移來提升農民致富能力。從2001年開始,全市累計投入4200多萬元,建立完善了資源管理、培訓、轉移、政策四大平臺,引進建設了青島高級技工學校、德州科技職業學院、全國總工會勞務輸出培訓中心等培訓載體,建立了高級技工和熟練技工的培訓體系,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21萬人,其中73%實現了非農就業。同時,即墨市把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性工程,累計投入3.8億元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連續3年面向全國公開選聘優秀教師,在青島五市中率先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90%以上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勞動技能,從源頭上提高了農民素質。張正杰周起先李崇虎呂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