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 防務評估報告滲透美軍事戰略調整
美國國防部3日公布了新的國防戰略指導性文件《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它將為美軍未來20年的戰略目標、作戰模式、資源調配和部隊建設進行評估和規劃,因此備受關注。與以往的同類報告相比,該報告有著明顯的“反恐”特點,體現美
國在國防領域多年來的基本走向。 反恐戰爭引發轉變
長期以來,美軍在作戰思想上一直奉行所謂“1、4、2、1”模式。其中“1”是指保護美國本土,“4”是指在歐洲、東北亞、東南亞沿海區和中東進行威懾行動,“2”是在同時發生的兩場戰爭中迅速擊敗敵人,“1”是至少在其中1場戰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9·11”事件極大地改變了美國的安全觀,而美軍在伊拉克長期陷入非常規戰爭不能自拔,也對美國的軍事理論帶來了很大沖擊,促成進行軍事戰略調整。報告開篇便稱,美國是一個“正處于一場長期戰爭”的國家,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發動了一場針對恐怖主義的全球戰爭。
主持報告撰寫工作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戈登·英格蘭說,面對新的挑戰和威脅,美軍需要改變冷戰時期形成的備戰模式,將重點轉移到對付恐怖主義等非對稱和非常規威脅。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將報告歸納為四個重點:打敗恐怖組織;防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加強本土防御以及影響所謂“新興強國”的戰略選擇。其中前三點都與反恐有關。
調整戰略對付新威脅
與上面前三項重點威脅相對應,報告提出了三項對策:加強特種部隊;委派美軍戰略司令部負責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并由該司令部牽頭成立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的快速反應聯合行動總部;在未來5年內增加投入15億美元,加強本土防御,防止恐怖分子使用生化武器襲擊美國。
報告認為,由于恐怖分子在全球廣泛活動,美軍因此應具備在全球行動的能力,而不僅限于上述4個地區;鑒于美軍目前在伊拉克的困境,新報告盡管再次強調美軍應具備在全球同時進行多場戰爭的能力,但卻不得不承認,原先關于“迅速擊敗敵人”和“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說法并不適用于非對稱戰爭。
報告同時指出,為適應反恐戰爭等非常規沖突的需要,美軍需要提高機動和遠征能力,并通過發展信息技術和精確武器,在減少人力和武器數量的同時提高作戰能力。報告還肯定了美軍為適應新形勢而進行的海外兵力部署和全球基地的大規模調整,并指出其目的是要讓美國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把兵力投送到全球任何一個熱點地區。在作戰規劃方面,新報告提出要基于軍隊的能力,而不是基于數量或者所面臨的威脅。
由于美國在反恐戰爭之初提出的“先發制人”戰略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新報告不再強調這一點,而是增加了許多包括人道救援和平等對待盟友的新主張。
維護霸權宗旨不變
盡管報告提出了許多新主張,但拉姆斯菲爾德等美軍方要員都強調,這一報告是美國軍事戰略的延續,絕不是“90度的大轉彎”。事實上,透過這份報告的字里行間,美國多年一貫的軍事基本策略的脈絡仍清晰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國防政策經歷數次變革,都始終以確保美國軍
事霸權為根本目的,并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攻擊性強。盡管美國的軍事戰略屢經修改,但其“進攻”的強烈愿望始終不變。新報告把全球當作美國的反恐戰場,表明美國
軍事戰略仍主張主動出擊,頻繁使用和依賴武力。
二是唯實力論。軍事力量一向被美國視為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最重要的基礎,歷屆政府都保持巨額軍費以維護美國的實力地位和推行全球戰略。新報告對于正在研發中的美軍主要武器項目一個也沒有削減,這顯然表明,美國仍然認為,只有不斷加大軍事投入,才能保持美國的實力和地位。也正是出于這種心態,新報告對于所謂“新興強國”有可能趕超美國,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敏感和關注。
三是結盟戰略。美國認為,結盟有利于維護其霸權地位。新報告稱,擁有眾多盟國是美國最大的優勢和資源之一,而要實現新報告提出的戰略設想,就必須保持與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等長期盟友的密切合作關系。
報告落實難度不小
一些美國軍事專家指出,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新的防務評估報告盡管作了重要戰略調整,但落實起來并不容易。由于連年戰爭,近年來美國國防開支增長很快,而同時由于布什政府推行減稅政策和財政赤字居高不下,軍費上漲空間日益縮小。為反恐需要,美軍要在一定的軍費額度內完成轉型,只能通過削減武器項目和兵員來實現。然而各軍兵種出于各自利益,在這些問題上一直不愿讓步。
同時,許多專家認為,目前美軍在伊拉克的狀態其實還算不上一場正式的常規戰爭,但實際上美軍已無力再在別處進行一場規模相當的軍事行動,因此繼續堅持“在全球同時進行多場戰爭”的策略其實已經失去了可操作性。
當然,美國歷來發表本國的軍事戰略報告,都不免對別國品頭論足。新報告稱,為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美國非常關注所謂“處在戰略十字路口的新興強國”。然而,這種動不動就將別國放在對立面的做法,顯然不利于國與國之間增進了解與互信,也不會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產生積極影響。
新華社記者楊晴川(新華社華盛頓2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