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的17.2%下降到8.9%,2005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數,告別了長期存在的兩位數局面。記者昨天從中國銀監會獲悉,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銀行業監管實現歷史性突破。
數據還顯示:全國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商業銀行由2004年年初的8家,增加到2005年
年末的53家;資本充足率達標行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由2003年年初的0.6%,上升到2005年年末的75%左右;截至2005年末,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全年實現賬面利潤(稅前)1850億元,所有者權益達到1.1萬億元,增長24.5%,所有者權益增長首次超過了貸款、資產、存款增長。
有效管控“信貸”總閘門
3年來,銀監會通過強化法人監管、強化資本約束和風險撥備約束,使銀行經營發展更為理性,貸款增長速度穩定地保持在與市場有效需求相適應的水平上,結構進一步優化。
銀行業機構新增貸款從2003年的3萬億元,下降到2005年的2.5萬億元。貸款增長呈現明顯放緩之勢,從2003年21.4%的高速增長發展到2005年12.8%的平穩增長。從期限結構來看,中長期貸款增幅持續下降,分別從2003年增長30%,下降到2005年增長16.2%。新增中長期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從2004年的59%下降到2005年的52.9%。實踐證明,通過資本約束等審慎監管手段解決銀行貸款盲目增長的問題,比通過行政手段解決效果更好。
不良貸款持續大幅度“雙降”
銀監會成立以來,經歷了2004年國家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發展過熱行業的調控和2005年國家對房地產投資增長過快、商品房價格上漲較快的調控。在宏觀調控的大環境下,銀監會始終高度關注和防范經濟速度由高到緩而暴露的銀行風險。針對轉軌經濟存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風險暴露情況,銀監會強化銀行風險監管,加大不良貸款“雙降”工作力度,使不良貸款經受住反彈的壓力,實現不良貸款持續大幅度“雙降”。
從2003年到2005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分別減少1863億元、3947億元和4986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下降5.8、4.6和4.3個百分點,實現了持續大幅度雙下降。不良貸款率在2005年首次下降到一位數的歷史最低位。
全國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商業銀行由2004年年初的8家,增加到2005年年末的53家;資本充足率達標行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由2003年年初的0.6%,上升到2005年年末的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