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多數高校畢業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就業率成了敏感的話題。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在比2004年增加58萬的基礎上,就業率仍達到了72.6%,與2004年的73%基本持平,基本實現了此前有關部門的既定目標。然而,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相關數據摻有水
分,而一些地方的高校在就業率上作假的新聞似乎也印證了這種猜想。那么,真實的情況究竟怎樣,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就業率到底有多少水分
教育部公布就業率是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教育部資料顯示,正是從公布就業率的1999年起,高校擴招正式啟動,其2003年的首批畢業生高達212萬人,比2002年畢業生增加約1/3,隨后每年畢業生人數都以二至三成的幅度跳躍性增長,遠高于擴招以前每年新增畢業生數不過10%的幅度。正是基于增速過快帶來的潛在影響,社會各界對迅速增加的大學生就業群體給予了高度關注。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特別指出,就業率是反映高等學校組織管理、教育教學等各方面辦學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求這一指標與高校的招生計劃安排和領導班子考核掛鉤。對連續3年本專科初次就業率低于全省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其專業總數,每增設一個新專業的同時,撤銷一個舊專業,引導學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
這些政策給高校上了金箍。然而,據勞動保障部數據顯示,2005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的人數多達2400萬人,在現有狀況下,能夠安排的只有1000多萬,缺口在1400萬左右。同時,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二成以上。一方面是來自上級行政機關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下游就業市場的壓力,高校由此處在了兩難的境地。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有關研究表明,目前的就業市場并不能有效配置并接納這么多畢業生,在無法解決這個難題的時候,有關部門就用就業率指標這種行政手段來解決市場問題,在各種利益驅使下,必然會出現“虛假就業率”。
事實上,就業率真實性問題已經引起了不少省份教育主管部門的注意。江西等地率先推行高校畢業生核查,針對就業率的打假行動成效顯著。半月談記者從江西省政府辦公廳獲得的數據顯示,2004年,江西省教育廳就業辦發現虛假就業3005人次,占畢業生總數的3.72%;2005年發現虛假就業4752人次,占畢業生總數的4.08%。這是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唯一被披露的高校就業率打假數據。
“當然,對于核查出的這些虛假就業情況,已經及時從就業率統計中作了剔除。”江西省教育廳就業辦主任張愛萍介紹,“經過層層擠掉水分,江西公布的就業率真實可信,基本是江西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真實反映。”
記者對照有關資料發現,在全國所有參與統計的省、市、自治區所公布的就業率排名當中,江西就業情況與其GDP排位類似,位居全國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