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人生航標 ———記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上)
隆冬時節,溫暖的陽光照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家,擁抱著孟二冬羸弱的身軀。藏有數千冊圖書的書房里,孟老師正在練習書法。他神情平靜、安詳,看不出他是一位一年之間做過3次大手術,又經受著放療和
化療雙重痛苦的食道腫瘤患者。 窗外的世界喧鬧繁華,精彩紛呈,孟二冬教授卻年復一年、數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潛心治學,熱愛生活,他以自己的言行為莘莘學子樹起了一座人生航標。
治學:坐冷板凳,做真學問
在搬進新居前,孟老師一家三口在北大的筒子樓住了8年。此前雖然也有調整住房的機會,但他一直不愿搬家,就是因為筒子樓離學校圖書館近,查資料方便。
1994年,孟二冬教授計劃進行《唐代省試詩》研究,他閱讀了大量唐代科舉的相關資料后,發現清代學者徐松的《登科記考》有大量的缺漏,于是放下手中的課題,從此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閱覽室的故紙堆里。從總集、選集到別集,從正史、野史到筆記,從墓志、方志到家乘,從叢書、類書到姓氏之書,他在散發著霉味的線裝書中一條一條地查找,對唐代登科的士人一個一個地核實,廣泛收集資料,參校甄別,將這部資料性極強的學術著作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僅科考的人數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這樣一本書,既不是北大中文系的項目,也沒有經費的支持,出版后也不可能暢銷,但他這一干就花去了寶貴的7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上中下3冊共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2004年,這部專著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得到了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是近些年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孟二冬做學問特別講究用第一手資料,研究功底非常扎實。他洋洋4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從《中國詩學通論》到《千古傳世美文》,從《陶淵明集譯注》到《中國文學史》,都像他的為人一樣厚實可信。每次孟老師出了新書,他的朋友和學生都為他高興,但他的妻子耿琴卻每次都要哭一場,因為她清楚書里面飽含著丈夫太多太多的心血。
就在孟二冬堅持在圖書館坐冷板凳、翻故紙堆時,社會上名和利誘惑的浪潮不斷向大學校園襲來。有的教師忙于外出講課撈外快,有的“攢”暢銷書,一年出十幾本。也有不少地方以高額報酬請孟二冬去講課,但都被他推掉了。耿琴說,這么多年,老孟從沒拿過一分額外的報酬。他付出大量心血完成的《登科記考補正》,稿費只有3萬元。就是這3萬元,他還全部換成了著作,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育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在北大,孟教授所帶的學生們講起他們的老師,個個心存感激。他們說,孟教授不僅教給他們知識,還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碩士生蔡丹君同學說,就在2005年9月10日孟教授第3次做開顱手術前一天,她去醫院看望他。孟教授從病床上坐起來,語重心長地給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課。從治學到做人、從生活到理想,一直談了一個多小時,根本就不像一個第二天就要做大手術的人。蔡丹君動情地說:“我從孟教授身上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孟教授批改學生作業總是一絲不茍。”他的博士生劉占召回憶道。每到批改論文時,孟教授的家就成了圖書館,到處鋪滿打開的書,供他隨時查找。孟老師看過的學生論文,幾乎每一頁都夾有小紙條,紙條上除了對論文的框架和立意提出建議外,還有對錯字的勘誤———常常比學生自己還要認真。
博士生翟景運說,2003年孟教授從日本講學回來沒幾天,他就把論文發到孟教授的信箱里了。他當時想,孟教授去日本講學兩年沒回家,手頭上一定有許多事要辦,家里也會有不少事等著他去做,先把論文發給他,等他有時間時再說吧。可沒想到僅僅3天,孟教授就把4萬多字的論文看完了,還批注了許多意見,連一個錯字都不放過。
在學生們的眼中,孟教授既是良師又是益友。他的身體一直很好,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很多學生最初是在運動場上認識他的。孟二冬家里生活并不富裕,而當他得知自己的博士生劉占召生活困難時,便將自己節省的錢送給劉占召。
“孟二冬是我的得意弟子,我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統一要求學生,他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了。他為人清正剛毅、治學勤勉踏實,我為之驕傲。”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如此評價這位和自己相識相知25年的學生。
為人:堅忍質樸,熱愛生活
生活中的孟老師不善言辭、沉默寡言。他喜歡運動,總穿一身運動服,充滿朝氣。講臺上,他神采飛揚,講述著盛唐氣象、魏晉風度。運動場上,他生龍活虎,和學生們一起打籃球、踢足球。在同事眼中,他是那個善良謙和,鉆進學問中自得其樂、甘之如飴的人。在學生眼中,他是那個堅守、高尚,除了學問沒有說過要去干別的事情的人。他能坐得住,心能沉得下來,大千世界的種種誘惑都動搖不了他對學術的執著追求。
曾在北大圖書館古籍閱覽室工作的李雄飛說,孟老師是一個極重情意的人,他常年“泡”在北大圖書館,同館員們結下了深厚友誼。在他去日本講學期間,他專門托請訪問北大的日本學者代為問候圖書館的館員。春節前,還從日本寄回賀卡給圖書館的工作人員。
在醫生眼中,孟二冬是那個最堅強的人。病床上,他一年之內做完頸部、開胸、開顱3個大手術,仍談笑風生、樂觀幽默。
在妻子眼中,孟二冬是那個熱愛生活、堅毅善良的人。2005年暑假,他出院不久就去報名學車,一個月后,拿到了駕駛執照。所有的人都知道,孟二冬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經常讀《食管癌的食療》,他跟同事說:“我知道很多人患了跟我一樣的腫瘤,因為配合醫生的治療,現在都活得很好。”
新年剛過,孟二冬教授就委托自己的研究生專程到新疆石河子大學,給那些自己支教時上過課的學生帶去了圖書和資料。他在給學生們的信中引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比喻自己像一棵“病樹”。
孟二冬,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知識分子,這棵“病樹”雖身染重疾,仍心向陽光、執著追求,用自己的行動,為人們豎起了一座永不消失的人生航標。
新華社記者徐江善李江濤劉兵(據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