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聯合搜狐網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對孩子攀比的教育方式不正確
●專家建議對孩子獨立價值觀引導優于“棍棒”政策
本報《為迎家訪女兒逼父親換豪宅》連續報道引發了社會對學生間攀比風的廣泛關注,上周對深圳中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的調查登
出后,對于中學生之間的攀比行為,和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社會各界熱烈討論。在本報聯合搜狐新聞中心所進行的網上調查中顯示,大多數人面對孩子攀比行為時處理方式不正確,近半網友認為孩子攀比應該“家法伺候”。
57.54%的網友表示,如果自己的小孩出現小靚這樣的心態,會“家法伺候”,24.9%會“置之不理”,也有4.41%的人選擇了盡量滿足。而對這種攀比行為產生的原因,43.05%的網友認為是社會風氣導致,此外,選擇家庭教育不當、學校攀比盛行的分別占了31.39%和25.32%,三者共同擔當了“攀比風”的過錯責任方。有50.66%的投票者表示,自己身邊中學生攀比的現象很多。而對于孩子存在攀比心態是否正常,則有接近一半的網民(46.99%)選擇了“完全失常”。
對于這一調查結果,有專家表示,首先反映了中國現在所通行的教育觀念仍需轉變,“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應讓位于更多建立在尊重、平等之上的溝通和引導等方式方法。而對未成年人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也一定要避免用“另類”的眼光給予過分苛責。中國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孫云曉告訴父母們,“心理壓力對于孩子本身來說已經是很大負擔,輿論教育更不應該著眼于加重這種負擔。”他同時告誡,在未成年人教育上,對孩子獨立價值觀的耐心引導,優于“棍棒”政策。
■專家說法
針對如何化解困擾著許多深圳家長、老師和學生的“攀比之風”,窮孩子和富孩子怎樣相處等問題,昨日(1月17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和深圳本地的青少年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專家,給目前深圳中學生中日漸盛行的“攀比”難題把脈支招。
應教孩子尊重社會差異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孫云曉研究員認為,首先,成年人必須認識到,孩子之間存在的攀比是正常、自然的。對于在攀比過程中一直處于“落后”、“追趕”地位的孩子來說,這種攀比行為肯定會構成心理壓力,如果沒有成年人,主要是老師和家長的引導,這種壓力在長期累積下的爆發,很可能會產生類似小靚做出的過激行為。
而對于深圳這樣的移民城市來說,外來子女可能會面對更大的心理落差。這就需要家長和當地教育系統,有針對性地為孩子提供一些適應性教育。父母在孩子到一個差異較大的新環境之前,應該事先就讓孩子對自己將來面對的環境有正確的了解認識。包括對自己家庭實際情況的認識、接納和控制。
孫云曉建議,學校應該在平時的教育中多一些“差異性”意識的灌輸。今年聯合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核心價值觀就是“尊重”。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應該告訴學生,貧富差異是目前社會存在的現實,貧和富本身并不會決定人的高低貴賤。尊重社會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尊重生活在這個差異性和多樣性世界的每個個體,應該成為目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重點。
此外,學會感恩,理解父母生活的艱辛,告訴孩子,金錢之外,愛與人格等精神財富同樣、甚至更為寶貴,也應該是在和孩子的日常接觸中,潛移默化灌輸給他們的。
窮孩子不能瞧不起自己
深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深圳教育科學研究所王鑒教授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窮孩子和富孩子在交往時很可能存在一種自然“劃片兒”意識。對于這種隔閡,對窮孩子應該強調“勵志”教育,讓他們知道,在未來的發展平臺上,他們和富孩子擁有平等的機會。對于富孩子來說,片面采取強制個性化消費的方式,其實并不可行,允許孩子展現個性的欲望,但對奢侈浪費行為應嚴格杜絕。
他表示,深圳現有在校的外來子女占了一半以上,目前教育部門在教師培訓時,也強化了老師弱化孩子對物質差異的在意。比如,有意識地要求老師在態度上,平等對待暫住人口子女等。同時,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個人興趣和個人能力的培養上。
學校在對孩子的這種攀比心理的糾正方面,對于窮孩子和富孩子的和諧相處,完全可以通過多增加一些課外心理輔導課程來完成。比如學校讓窮孩子和富孩子坐到一起,給他們提供一個坐下來交流自己想法的機會,并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在一旁引導。家長和老師完全可以首先引導孩子,在校內的心理輔導機構進行專業疏導,專業老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給出進一步的建議。完全不用等發展到離家出走這種階段再來處理。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