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春節越來越近,一周來大事不斷。國內,全國科技大會成功舉行,這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國務院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四類四級,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處理;我國3年裁軍20萬,軍隊總員額下降為230萬,機構更精干,作戰力提升。國際上,最受關注的是日本脫離“四國
聯盟”,企圖以“公投”方式、避開常任理事國入常。這里,我們關注一下近期十分受關注的高校擴招事件。
首先是教育部公布了我國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其中普通本專科計劃安排530萬人,其中本科生260萬人,研究生初步安排40萬人(見南方日報1月8日02版報道)。這一數字比2005年增加了不少,也就是說,擴招勢頭仍在延續,其中本科生就增加了30萬。隨后,省內包括暨大、華師、華工、廣外等各高校紛紛表示,今年本科生招生基本與去年持平,不再擴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優化專業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等增“質”的方面上來(見本報1月9日A01版報道)。接著省教育廳廳長鄭德濤特意在2006年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作出補充說明,即使有部分重點高校今年不擴招本科生,今年我省普通本專科招生爭取增長9%左右,并且指出加快高教發展,不能將提高質量與擴大規模對立起來,不顧質量的規模沒有意義,但只談質量不講規模也不行(見南方日報1月10日A01版報道)。
政府和各高校,因為處于不同的考慮,而對擴招態度各異,一時讓人無所適從。看來擴招不擴招,還真是一個大問題。首先來看擴招本身,經過幾年的大擴招,近幾年高教發展尤其是普通本專科生發展“神速”,幾乎每年都上一個新臺階。現在,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已經突破200萬,研究生突破35萬。這其中,重點高校因為品牌、師資等各方面的優勢,搶到了最大的蛋糕。
現在一些重點高校表示不再擴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點“消化不良”。連續幾年的大力擴招,一些高校的基礎設施、師資等已經不堪重負。不要說師資等因為屢屢捉襟見肘,僅僅是食堂,因為人多許多高校就痛苦萬分,甚至被迫實行不同的下課時間,“錯峰就餐”。隨之而來的是,學生整體素質出現下滑。此外,學生就業也是一個大問題。受各方面影響,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各種關于畢業生就業難的報道屢見報端,各高校為此也承受了較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重點高校開始“剎車“,不再擴招,也是一種緩解當前矛盾的一種辦法。
但上升到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層面,我國高等教育并不發達,大學生的確是少了而不是多了。因此,政府仍要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其中一點自然是“上規模”。但是,面對一些重點高校的“剎車”,面對不斷上漲的畢業生就業壓力,政府還是應該早作一些規劃,將后續的事情處理得周全一點。比如幫助高校根據社會需要進行專業調整、加強高級技工培訓等,幫助高校減輕就業壓力,進而愿意主動擴大教育規模。畢竟培養的目的是“致用”,是為了長遠的發展。否則,一味加擔子,不僅高校不會認同,一般的學生也不會接受。一些普通和成人高校的招生困難就是最好的例證。
相對而言,廣東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相對比較好,去年本專科整體就業率高達96.05%,其中本科生就業率達到97.59%(見本報1月9日A01版報道)。但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高校教育連著一個個家庭,對每個家庭而言,培養一個大學生可能是家庭最大的幾筆支出之一。一旦這筆“投資”失敗,損失的就不僅僅是這筆費用,更重要的是打擊了其對高等教育的信心。如果各高校和政府能從這一點著眼,相信會對高校擴招多幾分熟慮,也多想一些擴招和就業“兼得”的良策。(劉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