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對內開放步伐推動青島經濟發展———訪市國內經濟合作辦公室主任矯勝法 對內開放,就像一個巨大的“引擎”,為青島的縱深發展積淀了能量。回顧“十五”,青島市對內經濟合作碩果累累,展望“十一五”,全市對內開放工作任重道遠。在辭舊迎新之際,筆者就對內開
放這個話題采訪了市國內經濟合作辦公室主任矯勝法。 筆者:近幾年來,日益加快對內開放步伐的青島市,已然成為國內資本聚集的“熱土”。那么,大量內資的引進,主要給青島發展帶來哪些貢獻?
矯勝法:近幾年,國內知名大項目的大量引進,不僅給青島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同時,對于推動青島產業集聚、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也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促進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推動產業集群的聚集組合,是內資項目對城市發展的一個突出貢獻。以前青島的產業結構中,農業比重較大,重工業較輕,輕工業較重。而歷經十多年國內招商引資的發展,大量國內知名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紛紛入駐島城,推動我市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2004年三產比例已變為7.5:54.1:38.4,電子家電、港口物流、造船、石化等現代產業迅速崛起。
尤其是近兩年,一批有實力的國有企業加速了國內產業整合速度,這些“重量級”企業頻頻將目光鎖定青島,從而有力推動了我市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為青島加快建設六大產業集群搭建起更高的平臺。比如在造船方面,中船重工集團計劃總投資100多億元在青島建設9個大項目,統籌規劃青島海西灣船舶工業基地;武漢重工鑄鍛公司投資建造船用大型柴油機項目、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計劃投資9億元建設船塢及防波堤等造修船配套設施項目,將共同打造青島現代化的造船產業集群。再如在物流方面,鐵道部計劃總投資7億元在膠州建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青島鐵路中心站;在鋼鐵方面,2005年上海寶鋼集團公司與我市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以進一步擴大寶鋼和青島業已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
筆者:這幾年,國內招商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引資的步伐也在不斷加速。剛剛過去的“十五”期間,我市在國內招商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績?
矯勝法:五年前,我市在“十五”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對外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對內實施“聯起來”的發展戰略。歷經五年強練“內功”,我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強化國內招商,日益成為吸引國內資本的“熱土”;同時,在加快推進西部開發和對口支援進程中,青島又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一顆新星。
五年來,我市以靠大引強為主線,堅持招商引資與深化企業改革相結合,項目引進與發展產業集群相結合,實現了利用內資規模和質量的同步提升,大大促進了全市經濟結構優化、體制機制創新和增長方式轉變。2001年至2004年,全市實際利用內資額分別為73.2億元、112.1億元、164.9億元和192.7億元,2005年又超過了240億元(統計口徑2003年以前為投資額200萬元以上項目,2004年以后為500萬元以上項目),引進國內資金年均增長30%以上。尤其是大項目引進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220個,今年預計將達700多個。
筆者:對內開放不僅僅是“引進來”投資發展,也包括鼓勵企業“走出去”拓展市場,在“走出去”方面青島都取得了哪些成績?
矯勝法:在引進項目強身壯體的同時,青島積極承擔起對口支援艱巨責任。“十五”期間,我市的對口支援工作成功實現了從“輸血”型向培育受援地區“造血功能”、從單純的政府扶貧相扶貧與經濟合作相結合的轉變,不僅因地制宜地做好了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市、貴州安順和銅仁地區、三峽庫區、本省曹縣等項工作,而且為青島企業的低成本發展打開了一條“捷徑”,紅星、青啤、海爾、海信等企業在參與對口支援,為貧困地區送去了資金、項目和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利用當地的資源、市場和廉價勞動力,實現了低成本快速發展,達到了合作雙贏的目的。
同時,我市按照“十五”計劃綱要關于推進青島與環黃海、環渤海經濟圈、黃河流域經濟協作等區域的基礎設施銜接與產業互補的要求,積極探索半島城市群聯系溝通機制。此外,我市還以參加西部地區的各種展會為契機,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紐帶,加強與西部地區的聯系與溝通,拓展我市企業的發展空間。
筆者:今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對于今后五年的對內經濟合作,您有何計劃和目標?
矯勝法:“十一五”期間,國家將要實施或繼續實施的區域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為我市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推進國內經濟合作,實現與國內各重點城市優勢互補,增強發展后勁帶來了重要機遇。我市將圍繞發展三大特色經濟、建設四大產業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總體規劃,以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全市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為方向,以國家級大企業、大項目的引進為重點,不斷創新國內經濟合作的方式和服務手段,優化合作環境,培育新的合作載體,努力構筑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國內經濟合作格局。
力爭到2010年,全市引進5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利用內資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20%;年均引進中央直管大企業、國內500強、民營100強、上市公司100強、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家,5年累計引進100家。
同時,根據中央確定的第二個十年援藏工作任務,幫助日喀則市搞好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口支援貴州大力發展種養業,每年幫助貴州省安順市、銅仁地區建設一批溫飽村;拓寬對三峽庫區的幫扶領域,幫助庫區移民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促進移民就業再就業;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幫扶曹縣任務,完成曹縣(青島)工業園的開發建設。
此外,積極與西部地區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經濟合作和人才交流,促進我市與西部地區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構建雙贏互利、共同發展的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機制。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半島城市群、東北和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信息、人才交流,努力構筑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合作交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