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中國政府網正式開通,按俗稱,一國政府網被簡稱為“國網”。雖說元旦假日,包括爾等在內,“國網”開通首日,全球仍有25.6萬人次的訪問量,頁面瀏覽量則多達519萬人次。
開通“國網”,全球輿論普遍首肯,官媒以《中國政府網開通日吸引世界目光》為題做了一個專題,內容雖精心選擇,
卻也不全是自我表揚和自我欣賞。
“1999政府信息年”以來,從國家部委到少數鄉鎮,網上政府在各行政層級倒也熱鬧過一陣,新鮮感過后多數成為“呆網”和“死網”。很難設想,13億人口大國,政務運作信息可長期對外部世界實行封閉。
變化系壓力所致。壓力來自三個層面:民眾要求政府行為透明公開;國外要求中國打造透明政治;不公開、不透明、慣于暗箱操作的做派,與民眾要求保障知情權的政治民主訴求屢屢發生摩擦與沖撞,不信任情緒加劇信任危機迫使政府順應時勢做出改革姿態。
1994年,我曾參加一次互聯網推介活動,回來寫稿件時卻不知如何概括出一條標題來。因此前剛對寧滬杭高速公路建設做過采訪,就取“信息高速公路”一說自我解圍。11年過去,信息產業躍升國內第一產業,各地區各層級的政務網站林林總總,但信息發布、整合、更新環節問題多多。“國網”開通后,中央與省(區、市)之間政務信息鏈接有效性、時效性、內容等都將受到全球網民的監督與促進。
2001年,中國電子政務建設排全球百名之后,到去年,排名雖說遞進了三十多位,但仍與中國的國家地位極不相稱,至于和此間投入的電子政務建設銀兩做對比,不相稱性就更顯突出。本屆中央政府組閣伊始,溫總理向民眾介紹本屆政府施政目標時,就包括建設透明政府、服務政府等若干內容。很顯然,透明政府與電子政務相倚,服務政府靠“官民互動”在先,“國網”的開通為“官民互動”提供了新渠道。不管是壓力所致還是順勢而為,咱們都該對“國網”乃至政府加以鞭策。
“國網”開通了,中國電子政務在全球排名自會進一步靠前,已有評論說這叫“跨越式發展,表明我國政務公開已邁步世界前列”。論者做此判斷的出發點不予計較,但又不能不直言:我不同意這種張冠李戴的說法。說得更坦率些,這叫混淆視聽。
各位看官有所知或有所不知,政府網站只是公開政務信息的一個電子平臺,是一個載體、一種工具。它雖對政務公開本身及公開之改進有直接或間接促進作用,可此作用最多發揮到“工具理性”層級。而政務公開則屬建設透明政府的基礎條件。再以透明政府作前提,政府行政才能逐步做到“民主行政”。建設透明政府僅靠建立可供公開的電子平臺遠不是事情之本質。我不知道全球是否有“透明政府”的排序表,但我以工作實踐之感觸,大體可以猜度,若確有一張“透明政府”排序表,中國政務公開的排序恐怕仍在百名之后。
建設“國網”之類投入第一,建設透明政府——真正做到政務公開,阻力要大得多。先要消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傳統“官念”;再要確定監督公開的渠道和手段,怎樣算公開,從某種程度看,允許民間直接監督才叫公開;還要修改現行《保密法》,制定信息公開法或叫公民知情權保障法——上海等少數省市已頒布“信息公開暫行規定”,這些行政規章“太軟”,急需與時俱進。
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特例——這已成全球認同的政治文化,沒有一個國家能以國情不同為由長期不予理會。或被動或主動,中國正悄然引進這種“政治文化”。
作者: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