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創新進程中,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科研、科技成果和信息方面擁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搭建一個寬廣的平臺,讓科研院所和高校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成為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之一。市政協常委、市科技局局長李乃勝認為,以科研院所、高校為龍頭的原始性創新是“十五”期間我市科技創新的亮點,涉
獵領域之廣可謂“上天入地,下海登基”,尤其是海洋科技特色,充分彰顯了我市海洋科技“國家隊”的實力,全市共承擔國家海洋領域各類課題700余項,爭取科技經費總額超過6億元。大多居于高校和院所的重點實驗室成為我市原始性創新的基地、產學研結合的亮點、凝聚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的前沿,已成為知識創新體系的骨干。“十五”期間,市級重點實驗室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91項,申請專利1647項,授權專利444項,其中發明專項91項,轉化科技成果243項。
高校是知識產生、傳授、傳播和創新的基地,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和輻射源。全市22所高校2003年共承擔各類科技課題研究2308項,占全市的二分之一,在全市發表論文、出版科技著作均占大半江山。但是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員對市場反應能力弱于企業,許多研究成果通過鑒定后常會束之高閣,或者轉化速度慢、效率低,青島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王瑞芳委員認為,結合青島地方經濟發展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再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并提升實驗室的檔次,為我市新興科技產業實現技術跨越提供知識后盾。
目前我市企業在研發規模、研發投入、研發人才、科研測試設備、專利申請、技術標準、新產品開發方面已成為主體。當然,并非所有企業都具備自主開發的實力,部分企業仍需要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完成創新的過程,正所謂企業是主體,客戶是導向,市場是動力,政府是環境,院所是支撐。已與國內6所科研院所有過合作經歷的青島森淼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三平委員認為,在自主創新的鏈條中,企業必須長有“前后眼”,以往企業盯得最多的是市場,即買來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至于成果延伸、成果的成長周期、社會綜合效益等常常是無暇顧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很多方面需要借助高校院所的力量。
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院所的引領作用,創新體制和機制更為重要。市委黨校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洪泉委員認為,建立創新體系就是充分整合社會全部的創新資源,推動各種創新要素的合作與互動,以此有效地實現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一方面鼓勵高校院所與企業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合組織,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另一方面支持高校院所共同建立實驗室或研發機構,健全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讓高校院所成為自主創新真正的領跑者。
本報記者 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