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運行中暴露的煤電油供應緊張狀況充分表明,能源資源的高耗、緊缺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心腹大患”,并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目標,“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降低20%左右。本次政協會上,委
員們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積極建言獻策,表明了他們對未來城市美景的憧憬與確信。
在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中,節約無疑是首當其沖的。一直致力于水資源研究的中國海洋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鄭西來委員認為青島是個缺水的城市,尤其是在工農業發展較快的大背景下,水資源匱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難題,節約用水是當務之急。鄭西來認為農業、綠地節水灌溉、重復用水都是不錯的辦法。并且,充分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大氣降水,海水,也是節約用水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我市海水淡化的成本幾乎接近水價,嘗試在某些合適的地區走進生活只是差一個管道而已。
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息息相關的還有保護。邊生產、邊污染、邊治理往往是工業化初期的普遍軌跡,市環境監測站副站長赫旭委員認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應從源頭上加以保護。她認為水源地的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是一項系統工程。她建議建立全市生活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行統一規劃,同時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活垃圾集中清運制度、水源地聯合執法等制度,從根本上解決飲用水源污染隱患。
循環經濟是與線性經濟相對的,是以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為特征的。委員們普遍認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而且對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天泰集團董事長王若雄委員說,水循環再利用、太陽能利用、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技術在歐洲許多國家社區的普及率達到70%以上,而我國許多社區普及率還不到10%。對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來說,其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這些環保指標。早在2000年,天泰集團就開始在住宅產品中使用地熱采暖這一在歐洲、日韓盛行的環保采暖技術,最近又將頂棚制冷采暖系統組成的恒溫恒濕技術應用到住宅中,徹底拋棄了過去空調暖氣技術,能耗、使用成本比傳統住宅降低60%以上。
就政府機關而言,行政成本要壓低,行政效率要提高,既節省一度電、一滴水,又要加快決策過程和決策的實施;對企業來說,要進一步減少投入,擴大產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對全社會來說,要強化全社會的節約意識,開展節約活動,建設全社會的資源節約體系。培育節儉、勤奮、愛護自然的社會氣氛。此外,還要轉變消費觀念,堅持一切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既鼓勵消費拉動,又要節約資源。
本報記者 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