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市全部取消農業稅征收,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農民“零負擔”
2005年,我市全面免除了農民的農業稅及附加,取消了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農民平均負擔由2002年的148元變為“零負擔”。2005年市本級財政支持“三農”總投入達9.5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2.66億元。對種糧農民的每畝直接補貼由2
004年的14元提高到16元,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及其購置補貼各項資金達8500萬元。
16、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中央和省委統一部署,在全市深入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參加的基層黨組織2.4萬個,黨員約56萬名。活動中,按照胡錦濤總書記“關鍵是取得實效”和“真正成為群眾滿意工程”的要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努力做好每個批次、每個階段、每個環節的工作,取得了應有實效。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多次對我市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做法進行了集中宣傳。中央和省委督導組、巡回檢查組對我市先進性教育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
17、圓滿完成“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擁軍保障服務工作
在為期82天的聯合軍演擁軍支前工作中,全市上下講政治、講大局,思想統一,齊心協力,克服困難,不辱使命,廣大群眾迅速行動,掀起了群眾性的擁軍支前熱潮,圓滿完成了演習的服務保障和支前慰問工作,受到了中央和省領導以及中外軍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擴大了青島的影響,對促進青島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8、開展2005年“我為青島發展獻計策”市民月活動,促進了施政創新,調動了全市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等七部門聯合組織了市民月活動,廣大市民踴躍參與,積極獻計獻策,活動期間共收到市民建議近2萬余條,許多建議進入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解決了一批市民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促進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市領導通過市民議事廳、新聞網、市長熱線與市民進行了坦誠的溝通交流,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成為我市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大品牌。市民月活動在全國引起了良好反響,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都對這一活動進行了報道。
19、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中國國民黨彰化縣黨部訪問團分別來青參觀訪問
10月18日至19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一行來青島參觀訪問,進一步了解了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增強了對炎黃文化和骨肉親情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地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臺灣問題和祖國統一的關注,進一步向海內外宣傳了青島,樹立了青島的良好形象。
8月26日至31日,中國國民黨彰化縣黨部訪問團與中共青島市委進行了工作會談,分黨務、經貿等6個專題與我市有關部門進行了對口交流,并訪問了部分區市和企業。這次活動就兩地政黨交流達成了共識,對于推進兩地政黨、經貿、旅游、文化藝術、體育、宗教以及社團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基層建設年”和“創建高績效機關,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卓有成效
全市各級以村居組織建設、機關處室建設和企業家隊伍建設為重點,深入開展基層建設年活動,強化了基層基礎工作,解決了一些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在農村,全面推廣“村黨組織實施決策組織權、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實施決策表決權、村民委員會實施決策執行權、村民監督委員會實施“決策監督權”的新模式,得到了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機關,開展了“創建高績效機關,做人民滿意公務員”工作,建立完善“決策、執行、監督”體系,強化績效考核,推進了機關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在企業,按照“政治素質好、經營業績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的要求,大力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提高了企業家隊伍整體素質。
21、我市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稱號
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爭創十個平安街道(鎮)、一百個平安社區(村)、一千個平安樓院的活動,集中開展了娛樂服務場所“黃賭毒”、建筑工地流氓惡勢力、學校周邊治安秩序、公交車扒竊等集中專項整治,成功偵破了一批危害大、影響大的重特大案件,有力地打擊了犯罪分子,推動平安青島建設向縱深發展,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不斷提高。在創建平安青島活動中,廣大駕駛員以“維護社會治安人人有責”為己任,勇斗、智斗歹徒,積極為平安青島建設貢獻力量,涌現出253名見義勇為駕駛員,有474名提供重要線索協助公安機關破獲刑事案件的出租車司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表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11月29日,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我市“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城市獎”。
22、開辦“行風在線”新聞專題節目,促進了政風行風建設
市糾風辦、市監察局和市廣播電臺聯合開辦了“行風在線”新聞專題節目,每周播出6期,每期邀請一個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走進直播間,與群眾直接對話,解答群眾咨詢,接受群眾投訴,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已播出310期,先后有105個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接聽和處理熱線電話(短信)3200多個。目前,該節目已成為市政府與群眾溝通的一個新的平臺,對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風行風建設,化解社會矛盾,密切政府與群眾的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