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0日電
綜合新華社、上海《新聞晨報》報道,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預計將達413萬人,各大高校的準畢業生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而用人單位過于以貌取人,特別是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給部分不具有優勢的大學生增加了更大的壓力。為此,大學生們上演了一幕幕另類求職的場面。
招聘單位以貌取人
王喜安是吉林大學數學系的一名畢業生,身高只有1.4米,盡管他的專業課成績非常優秀,但因為個子太矮,王喜安在畢業一年多的時間里,屢次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現在都不用去面試,只要打電話說出自己的身高,馬上就會被用人單位拒絕。”王喜安說,“我知道自己沒有優勢,無論專業是否對口,只要能上班就行,就這樣還是屢屢碰壁。”
一些大學生告訴記者,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男生身高在1.65米以下,女生身高在1.55米以下,基本就會被用人單位擋在門外。“根本不看你的簡歷,也不聽你解釋,一看身高就說‘請另尋高就’。”身高只有1.5米的女大學生楊玲非常氣憤地說。
在就業市場上,相對于男大學生來說,女大學生則不只是在身高、肥胖方面有條件限制,僅僅是性別歧視便已讓女大學生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種種或明或暗的限制性要求,成為擋在女大學生就業路上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記者在長春、廣州、天津等地近期舉行的大型招聘會了解到,許多用人單位對職位的要求明確注明只要男性,或者男性優先。在廣州,一些單位在招聘工科專項人才時紛紛表示:單獨的女生求職不予考慮。只有在有男生簽訂就業協議的條件下,才可以考慮接受由這位男生“推薦”的一位女生。
大學生上演另類求職故事
【故事一:穿高跟鞋求職】
面對激烈的競爭,大學生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另類求職方式也應運而生。
“一些個矮的同學在填寫身高時,通常會比實際身高稍微多填兩三厘米。”一位身高只有1.61米的男大學生小劉告訴記者。據他介紹,如今,很多個矮的男生也會像女生一樣,靠鞋跟的高度增加自己的身高。與女生不同的是,男生通常會買一種特制的在鞋內增高的鞋,一般可增高5至7厘米。“不管怎樣,給用人單位的第一印象重要,總不能因為身高而失去機會。”一位身高不足1.65米的男生很無奈地說。
對于只在鞋子上增高的同學來說,一些急于減肥的“胖子”在求職前著實受了不少苦。吉林大學文學院的一位女生說:“減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我身高1米62,體重65公斤。讀了4年大學也沒能把體重減下來。這些天我突擊減肥,吃了很多減肥藥,總算是瘦了五六斤,可成效并不明顯。”記者了解到,對于大多數體形偏胖的同學來說,想在短時間內把體重減下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通常采用的辦法就是吃減肥藥。
【故事二:女大學生突擊戀愛】
“即將畢業的帥哥們注意啦:我們是XX大學大四優秀的女孩,現有意與你們進行資源優勢互補,以達到雙贏的目的。如能幫我們與你們一起解決工作問題者,請發E-MAIL、電話聯系或面談(酬金面議)。”最近,類似這樣的另類廣告出現于一些高校的校園網上,吸引了大學生們的普遍關注。據一些學生透露,大學中確實有一些冷門專業的女大學生為了尋求理想的工作,和一些容易找到工作的男大學生突擊談戀愛,或者請同學中關系比較好的男生幫忙找工作。
“理工科專業的女生即使是高學歷,也很難跟男生競爭。”今年畢業的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呂麗說。在理工院校,沒有找到工作的女生很多,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會問“你有沒有男朋友”之類的問題,或者干脆要求應聘女生找某某專業的男生來,才考慮她的錄用問題。很多理工類的職位明確寫明只招男生,完全不給女生任何機會。在這樣的壓力下,一些女生“傍”個條件好的男生也就不足為怪了。
【故事三:無奈到美容院花錢打扮】
“我前幾天被大大打擊了一回,在招聘會求職時居然因為外貌問題而被拒了”,滬上某高校生物系大四女生劉云(化名)在學校舉行的一場招聘會上,劉云揣著厚厚一疊簡歷前去某生物科技公司應聘,可對方翻看了她的簡歷后說專業不符合招聘要求。劉云轉身離開時無意“偷聽”到兩位招聘人員竊竊私語說:“小姑娘就是相貌不好。”
無奈之下,劉云已經和醫院預約好了洗牙、隆鼻和做雙眼皮,還要減減肥,準備利用即將到來的寒假好好“美化”自己,爭取明年找到份好工作。
專家:有賴于政府的關注
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汪潔說,用人單位以貌取人是社會轉型期的一個偶然現象,社會在快速發展,企業要求“效益優先,兼顧公平”,一些外表不具有優勢的大學生在競爭中自然會遇到更多的挫折或是不平等。
汪潔認為,在就業機會上,社會應該給這些外表不具有優勢的大學生以更多的關懷和關愛,給他們平等的就業機會,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作為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的人,在求職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自己特定的身體狀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這樣的生活才會是一路陽光的。
對于高校出現的另類求職廣告,蘭州交通大學學生招生就業處處長魏軍認為,這種現象的核心問題是許多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存在歧視,女大學生找工作難,當然也有一些理工科類型的工作確實只適合男生。這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容忽視。
“大學生,尤其是處于劣勢的女大學生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暨南大學學生處李老師認為,經過大學教育的女生在面對就業時應表現得更加自立、自強,沒有必要把個人的發展寄托在別人身上。此外,大學生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和期望值,眼光應該更實際一些,先求生存,再謀發展。
專家表示,“物競天擇”決定企業只關注效率,不在乎公平。因此,政府應通過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引導,協調與平等、公正相關的問題;利用制度補償措施,盡力彌合男女大學生之間在就業方面的不平等,如對招聘女大學生的單位給予一定的獎勵性政策。同時,在大學招生時,也應適當提示某些專業與性別的關聯,避免女大學生在畢業時面臨就業范圍狹小的尷尬。(賴少芬、馬晨、張曉輝、張穎)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