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發表盛力軍撰寫的文章,認為中國崛起不能只靠勤勞,還要改變位置。中國人暫時無法在認真仔細和想像創新兩方面趕日超美,但可以用自己特有的靈活,以己之長攻二者之短。美國擅長制定規則來維護自己,日本人則善于在這套規則下認真苦干。
中國人則應以自己的睿智,通過靈活多變來迅
速改變自己在“國際經濟鏈”上的地位。用句形象的話來說,就是迅速地“爬梯”,爬上國際經濟分工梯上更高的臺階。
中國正處于百年一遇的發展機遇期。上溯幾百年,中國曾與全球地理大發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歷史發展機遇失之交臂。鴉片戰爭雖帶來刺激,但遠未幡然改圖。甲午戰爭慘敗后,才痛定思痛,猛醒直追。但是歷史已不給中國時間和機會。其后狼煙四起,內亂不斷,外患無窮。直到如今,機遇方至。
這一歷史機遇期的種種論證,如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主旋律等等,讀者已耳熟能詳,我只想補充一些未進之言。
很少人提到,這一歷史機遇期是由于當今世界產業及科技暫時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致使大量的國際浮游資金得以涌向中國,以致形成一股趨勢,即風水輪流,流經中國。
以高科技突破為切入點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信息革命等,往往先出現在發達國家,同時吸引大量的國際浮游資金,然后再逐漸轉向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
一旦失去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際浮游資金便會轉向發展中國家,利用其低廉成本,使用現有科技,“短平快”地以最快速度來攫取最大近期利潤。
“風水”的形成
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目前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繼續下滑,2004年的總投資量為2000年的三分之一。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量比2003年增長2%,但其中流入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額卻比2003年猛增40%。中國連續12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和亞洲引資國首位,2004年以610億美元繼續領先,在全球范圍內僅次于美國的960億美元和英國的780億美元。
隨著外資涌入,市場必定升級,科技轉移也將加快,就會形成和世界主體經濟相連的主要生產鏈和市場鏈,即形成經濟發展的“風水”。
中國名城揚州,在歷史上曾盛極一時,是因為占據京杭運河要道,承運南北,連接東西,處此樞紐之位如同置身風水寶地上,能不繁榮?但是進入近代,當沿海航運取代內河航運,成為中國南北通商的主要運輸通道時,揚州的衰落勢在必然。不是揚州人不再勤勞,而是風水已改道。這種例子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威尼斯水城的繁榮與衰落也印證此理。
這一風水金道,在上世紀80年代前,曾繞道中國,卻過門不入,偏偏由日本,經韓國,穿臺灣,過香港,直下新加坡。所謂亞洲四小龍,無不在這一風水帶上。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