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樊澤順
相信許多人曾經為“無私奉獻、追求卓越”和“敬業報國、追求卓越”這兩句話而感動過———因為海爾的這兩個一脈相承的企業精神表達了一個民族企業的追求,也表達了海爾前20年發展的全部。所以,當張瑞敏于昨日在北京宣布對海爾企業精神和工作作風進行
調整,將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的海爾精神框定為“創造資源,美譽全球”時,幾乎所有人眼前都為之一亮。人們從海爾三個10年企業精神的變遷中,讀到了一個不變的精神內涵:求變創新。 每年的12月26日,都是海爾創業史上的標志性時刻。而今年的12月26日,則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創業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爾,正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它標志著海爾一個全新追求的開始,也標志著海爾人的目標視野進入一個更為開闊的領域。也就是在這種視野下,海爾創世界頂級品牌的目標,需要一種全球視野的共享價值追求,而遍布全球的5萬海爾員工,也需要一種創業精神導向的全新升級———新的海爾精神,新的海爾作風,這是海爾新企業精神和作風調整的溯源。
張瑞敏詮釋了新的海爾精神———“創造資源,美譽全球”和新的工作作風———“人單合一,速決速勝”:創造資源,本質上是創新,就像德魯克所說的“創新是創造了一種資源”。與所有的跨國巨頭相比,現在的海爾還不具備與他們相當的資源,但海爾可以在創新的旗幟下,不斷創造出新的資源,并在一個新的資源平臺上,創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盡早趕上或超越跨國巨頭。“美譽全球”則體現著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的更高目標,即通過不斷豐富海爾在全球各地滿足用戶需求的綜合美譽,來豐富海爾世界名牌的內涵,直達世界頂級品牌的巔峰。而作為海爾新的工作作風———“人單合一,速決速勝”,則解說著海爾人實踐新企業精神的全部:通過“人單合一”,來不斷創造和實現有競爭力的定單,通過“速決速勝”之下每一個SBU與市場的零距離接觸,以“速度致勝”,來實現自己和企業的共同目標。
創民族自主品牌的不懈追求、沖刺世界級名牌的精神,無疑是5萬海爾人所擁有的最大的資源。所以,當我們站在2005年與2006年相互交匯的時間節點上,去回顧和留意海爾企業精神的變化歷程時,會對海爾的創新發展有更清晰的時間感悟。
從1984年到1995年,作為國內最后一家引進冰箱項目的工廠,海爾實施了早期10年的創業嘗試———一群樸素的中國工人,在張瑞敏的帶領下,喊出了“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心聲,這是一個民族企業的心聲,更是一個民族的心聲。伴隨著這種動人的心聲旋律,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任何資源優勢的海爾人,以“迅速反應,馬上行動”的工作作風佐證了這種精神:中國第一家電名牌在海爾誕生。
從1995年開始,創業10年首戰告捷的海爾,開始實施二次創業創國際名牌的嶄新戰略。作為中國民族企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跨國戰略嘗試,創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名牌,成為此后海爾人最執著的追求。而具有民族意義的企業精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成為海爾人挑戰國際名牌的精神底蘊,具有海爾人獨特文化基因的工作作風———“迅速反應,馬上行動”也成為這一階段海爾人的行動準則……
所以,海爾企業精神和企業作風的不斷調整,海爾新企業精神和作風的確立,體現著海爾創新發展的一種軌跡。但正像張瑞敏經常強調的那句話———市場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一樣,海爾的企業精神在變化升級,但海爾的核心價值觀沒有變,海爾人追求一個根本目標的自信沒有變。就是在這種“變”與“不變”的上升中,我們看到了過去的海爾、今天的海爾,更看到了未來的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