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格造成開采供應積極性不高,專家建議采用不同用戶不同氣價解決“氣荒”
入冬以來,全國出現大面積燃氣告急的情況,一些地區的天然氣居民用戶因供氣緊張影響了正常生活,大量以天然氣做燃料的出租車用氣
緊缺;在西安,更有一半的以天然氣為原料、燃料的化肥、發電企業停產;在天津等城市,“煤改氣”工作受阻。為何入冬以來我國一些地區的天然氣供需矛盾如此緊張?缺氣原因價格低供給不足
上述情況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冬季取暖期天然氣的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國內天然氣價格低廉帶來的消費結構上的不合理。”銀河證券研究員李國洪表示,由于國內天然氣被大量用作工業原料與燃料,在天然氣整體供應有限的情況下,民用天然氣的供應就顯得緊張;而在居民用氣高峰時,供給不足的現象就愈加突出。
目前,我國天然氣的定價機制采用政府定價。據了解,我國天然氣的價格低于城市煤氣、液化石油氣、燃料油和電力價格,僅略高于煤價。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國內原油、天然氣與發電用煤之間的比價為1∶0.24∶0.17,而國際市場約為1∶0.6∶0.20,可見,國內天然氣價格明顯偏低。而在整體價格低廉的情況下,國內天然氣的工業用戶價更低于民用價,如化肥、化工等企業用氣的價格1立方米竟然只需幾角錢。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天然氣價格偏低的根源在于資源價格處于低位。據了解,目前西氣東輸到東南沿海的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約為1.3元;鄂爾多斯的天然氣輸送到內陸地區的價格只有0.8元多,輸送到京津、河北、山東等地也只有1.2元左右。而與此同時,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到岸價格已經達到了1.5至1.65元。開采企業看價格開采儲量
“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低,開采企業獲取的利潤少,使得其開采、供應的積極性難以提高,造成國內天然氣產量不高。”銀河證券研究員肖漢平分析道。中信證券研究員殷孝東亦對此表示認同,“如果價格能夠提升,則天然氣開采企業在有所獲利的情況下,會加大開采與供應力度,從而縮減國內天然氣的供需缺口,緩解能源緊張局面。”
有能源專家指出,如果國內天然氣的輸送價停留在0.83元/立方米,則中石化鄂爾多斯氣田將只動用儲量的四分之一;但是,如果1立方米天然氣的價格上升到0.93元,氣田就能再“變”出數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解決之道不同用戶不同氣價
業內人士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氣荒”問題,就應全面進行天然氣價格改革。
目前,國內民用天然氣供應短缺和天然氣定價機制的不合理處已引起國家重視。今年年初,國務院下發的《關于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快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在不久前召開的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領導亦明確表示,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要逐步提高天然氣價格,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關系,建立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調整的機制。
隨著國家發改委負責人的表態,中國天然氣定價體系改革有望盡早啟動。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天然氣價格改革仍將保留原有的分用戶定價政策,將用戶分為化肥、居民、商業、供暖及工業、餐飲、賓館、飯店、車用和其他用氣等多種類型,對不同用戶實施不同氣價;而分類、分季、分步的定價體系可望形成。
在不久前舉行的“2005中國國際天然氣峰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在“立足國內、適度引進國外資源”的原則下,適度進口海外天然氣資源。中石化東相關負責人透露,政府已在考慮鼓勵中石油和中石化開采海上天然氣,目前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以陸海為界進行天然氣開采的局面有望打破。
“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未來市場前景可觀。”中國石油大學蒲春生教授表示,隨著國內天然氣定價的合理化和工業用氣效率的提高,天然氣開發技術的提高及開采地域范圍的擴展,加之適時、適度天然氣的進口,國內天然氣供需緊張的問題將得以緩解。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