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土的蛋殼陶杯 |

|
部分文物 |
早報訊記者昨日從“膠州市里岔鎮趙家莊遺址和漢墓群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自今年5月開始到8月份結束,考古人員先后從趙家莊遺址出土文物800余件;在趙家莊漢墓群發掘漢墓76座,出土文物350余件。其中,在趙家莊遺址中出土的帶有刻劃符號的“大口尊”殘片,說明膠州遠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時期就是個貿易重鎮。
“大口尊”證實膠州地位
山東省考古研究所的發掘領隊蘭玉富介紹說,大汶口遺跡主要有灰坑、墓葬、和灰溝,出土紅陶折腹鼎、盆、罐、豆、器蓋、大口尊等文物,而且在一件大口尊殘片上首次發現象形刻劃符號。通過論證,這一重要發現證明趙家莊遠在5000年前大汶口時期,就已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部落中心和貿易重鎮。
發現4000年前水稻
龍山文化遺址也是這次發掘的主要收獲,共清理遺跡單位350多個,包括房址、灰坑、柱洞、水井、墓葬等。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在45處遺跡中采集的浮選土樣中還發現了370粒炭化稻米和小米。此外,還發現了如蓄水溝、縱橫交錯的水溝等與稻作有關的遺跡現象,這進一步證實了4000多年前山東地區就開始種植食用水稻。
漢墓群挖出“王何印”
此外,發掘隊還發掘了7處漢墓群,共發現漢代墓葬76座。出土的文物主要以瓷器、釉陶器、陶器為主。銅器有舟、盆、鏡、帶鉤、車馬飾件、印章、銅錢等。玉石器有壁、環、蟬、黛板等,木器有梳、篦、束發器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品的特征,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兩漢時期,個別墓葬延續至魏晉。在5號封土中還出土了兩枚銅印章,其中一枚印文為“王何之印”,證明此地曾經埋葬了一位王姓貴族。(記者
牟成梓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