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房地產市場最為流行的話語就是,2006年的房價仍然會漲,2006年是住房消費年。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民眾購買住房是不是消費?在國家統計局對住房的屬性界定中,住房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即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的房地產,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歸入固定資本形成。也就是說,不僅經營單位購置的廠房是固
定資本,居民個人購買住宅也算是投資。而在目前國內投資過高過熱的情況下,擴展房地產投資是不明智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規定,個人的住房消費是指,當住房用于居民居住時,租住的,其租金計入承租人的消費支出;還有,自住房比照相應市場(租金)價格,以虛擬房租形式計入房屋所有人的最終消費。
既然房地產包括住宅是固定資本形成,那么現在一些人拼命地主張擴大房地產市場的消費,除了激勵民眾多租一些房子之外,也就無法達到擴大住房消費目的了。
可以說,目前國內房地產調整的困難性,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對房地產屬性的定位,或是投資,或是消費。當國家統計局計算時,則房地產是投資,因為,房地產價格如此上漲都不會反映在CPI上去;當國家要拉動需求時,房地產又是消費了,既然是消費,拉動內需房地產自然是首功一件了。
不管2006年是否會成為住房消費年,我們依然要面對一個老問題:在高房價時,民眾有能力來購買高價格的房子嗎?如果銀行信貸仍然可以如早幾年那樣,無論誰只要購買房子,都能夠貸到款,甚至于可以如上海有一個人那樣貸款7800萬,購房128套,就會重現房地產炒作。即使民眾是自住購房,銀行也愿意貸款給民眾,但民眾的這些貸款還是要還的,并不能減輕民眾的生活壓力和提高其生活質量。如果在高房價時把民眾推入市場,就相當于把民眾推入高負債的陷阱。
其實,我們許多民眾是需要住房的,而且大多數民眾都需要住房,只不過是房價太高讓廣大的民眾遠離房地產市場。當然也有人說他建的房子是給富人造的。但如果這樣,住房消費年不也只是富人的住房消費年嗎?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并非是提倡什么住房消費年的問題,也不是有多少人需要住房的問題,而可能出現的是一些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政府助推高房價,讓廣大民眾遠離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如果國內房地產市場不向下調整,那它就不是面對廣大消費者,而是以住房消費的方式把民眾推向高價格的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最終也根本不可能發展起來。特別是在目前,一定不要誤導民眾,把他們推入高價的房地產市場。
□易憲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