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新方向 ———海爾“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的思考(下)
本報記者樊澤順
海爾“人單合一”的目標,就是要創世界級自主品牌。
張瑞敏如是說。
在追求技術上的自主已經成為一種關注的背
景下,張瑞敏將自主創新的發展模式作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動力,并將其置于技術自主追求“保障”的高度,為迄今中國企業的發展思想增添了新的聲音。 這種聲音可以概括為一個方程式,即“自主創新的發展模式+自主創新的先進技術=世界級的自主品牌”。
這并非張瑞敏和海爾人著意的“特立獨行”,而是全球企業和品牌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在中國企業面臨新發展瓶頸的背景下,對民族企業如何盡快趕超跨國企業巨頭的戰略反思。
問題是,進行這種毅然決然的反思并認定了新發展模式的海爾能夠成功嗎?從另一個角度說,海爾選擇“人單合一”戰略本身也許并不重要,如何成功實踐這一戰略模式才最重要。那么,“人單合一”能推動海爾實現打造世界頂級自主品牌的更高目標嗎?
人單合一,靠什么實現
在海爾采訪,記者聽到了一個“背著彩電過鐵索橋”的故事。
貴州省遵義縣楓林鎮厚壓村村民劉飛的女兒要結婚,選中了海爾彩電。山寨離遵義市區很遠,第二天就是女兒的婚期,劉飛非常著急,希望當天送貨。當他猶豫著向遵義華茂海爾專賣店的工作人員提出要求時,沒想到立即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這讓劉飛喜出望外。當晚,送貨車就駛上了顛簸的山路,快到達山寨時,一條湍急的河流攔住了去路,而唯一能通行的是連接兩岸的僅有幾根鐵索連成的鐵索橋。從沒走過這種橋的海爾服務工程師王久懷二話不說,讓同伴用繩索將50余公斤重的彩電綁在自己身上。橋下河水咆哮,橋上晃動劇烈,但王久懷還是在暮色中一步一步踏上了僅可通行一人的鐵索橋……從此,海爾人“夜渡吊橋送彩電”的故事在山寨周邊傳頌開來。
王久懷的故事,不過是海爾數萬個SBU數不清的創新與服務故事中的一個。我們之所以提到這個故事,就因為它體現著海爾人特有的精神底蘊:在市場面前永不說“不”,在創新面前永不停步。
如果說,一種獨特的發展模式必有一種別人無法復制的基因,那么“人單合一”首先就具備了這種基因———海爾的基因,它是海爾之所以能夠實踐“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的基礎———有創業精神的人、有能夠主動開拓市場的人。這也就是張瑞敏所說的:“人單合一”關鍵是要“經營好人”。
如果說,海爾員工的拼搏創新構成了“人單合一”的基本基因,那么,20年的管理創新特別是長達七年的“市場鏈流程再造”,則構成了“人單合一”的結構基因———企業基因。
始于1998年的海爾“流程再造”,是中國企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企業整體改造行動。這一革命性的舉動,本身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中國企業組織結構,將一個民族企業改造成符合現代企業競爭需要、符合現代市場需要的“現代企業”,其指向的目標就是創造市場。此前,許多企業包括西方企業均做過試驗,但鮮有完全成功者。因此,美國沃頓商學院馬歇爾教授在研究海爾“流程再造”時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海爾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真正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而張瑞敏的回答是:不管多么困難,只要做到這一點就能夠超越競爭對手,我們就會不計任何代價去把它實現!
事實是,經過七年“相當于把一個企業推倒重來”甚至是痛苦的變革,海爾已初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在企業組織結構上,海爾原有的行政部門式的職能流程,已經被市場化的流程所替代———企業生產的每個組織環節都完全面向市場,海爾的每一個員工、每一條生產線都基本與市場實現了對接,都能與市場的脈搏一起跳動———企業與市場之間的天然阻隔被打破,一個與市場沒有邊界的企業組織結構由此建立起來。
在企業人力結構上,海爾的SBU(策略事業單位即StrategicalBusinessUnit)戰略,已經大見成效。從S級的戰略決策者到B級的執行者再到U級的具體操作者,人人都成為市場創新主體,廣大員工從被動的職能管理的客體,變成圍繞產品定單信息流進行創新的主體,從而實現了市場創新目標到人的量化———人人都有目標、人人都有目標保障。以此為前提,在海爾“三個徹底主義”———目標上,徹底的第一主義;市場上,徹底的定單主義;分配上,徹底的成果主義體系下,海爾沒有游離于世界市場的人。
所以,“人單合一”其實代表著一種積淀,既是海爾人20年創業精神的延續,也是海爾人20年創新實踐以及管理思想在延伸意義和升華意義上的最新提煉,它與海爾一貫的追求一脈相承。所以,它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海爾自身管理思想的一次總結。反過來說,沒有長期的積淀和提煉,這樣的模式既不可能提出,也無法實現。
在全球競爭的背景下,一切的管理思想都有國際意義的關聯,“人單合一”也可能借鑒了豐田和戴爾的企業“模式精神”,但有一點完全不同,“人單合一”既不是“豐田模式”,也不是“戴爾模式”,它就是“海爾模式”———體現海爾全球競爭力的獨有模式。
人單合一,要實現什么
“人單合一”的最終目標,鎖定在自主的世界頂級品牌之上。但“人單合一”的所有過程目標,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有競爭力的定單———完全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定單;一個是有競爭力的速度———迅速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速度鏈”。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是5萬海爾人的自覺標桿。當巴基斯坦的海爾員工阿里夫提出可以打黃油的“洗衣機”市場創意時,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并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典型實踐。競爭上海爾洗衣機生產制造負責人的阿里夫,并沒有把生產車間和辦公室作為自己的停留之所,市場和客戶是他最愿意去的地方。一次他走訪卡拉奇市場發現,當地人喜歡吃的黃油通過一種很大的機器從牛奶中提取出來,但當地居民很少有人能買得起這種機器。他于是一下子想起了海爾可以打酥油茶的“洗衣機”,在經過更充分的市場調查后,巴基斯坦海爾開發了可以打黃油的“洗衣機”,這種當地人從未見過的“新機器”一問世就受到了市場的追捧,從而也創造了新的市場。
而聞名于國際市場的海爾“雙動力洗衣機”,則更是在技術自主創新層面上創造市場需求的典型案例。
作為海爾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第四種洗衣機———“雙動力”在上市短短2年多的時間里,銷量就已超過了150萬臺。特別是“雙動力”家族中“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更是暢銷國內外市場,每月銷量增速均在80%以上。今年,“雙動力”銷量將一舉突破100萬臺。其之所以暢銷,就在于擁有不用洗衣粉、節水、節電、降噪等8大自主技術優勢,而這些優勢正是現代用戶的潛在需求。
而“人單合一”模式的推進,就是要像“雙動力洗衣機”一樣,創造出更多的客戶網絡。張瑞敏認為:利潤不等于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應是“雙贏”的能力。也就是說,海爾總是能超前一步,用無數個創新的客戶需求解決方案(完全符合客戶、用戶潛在需求并能創造和引導需求的產品方案),去不斷創造市場。就像“雙動力洗衣機”一樣,客戶買來洗衣機不僅僅是洗衣,還有節電、環保等其他附加價值,而創造出來的價值,一方面滿足了用戶需求,企業也會從中獲得更多的回報,這就是“雙贏”。
如果每一個員工都能在“人單合一”的模式下,創造更多的有價值產品、有價值定單,那就達到了海爾新競爭模式的最高境界。從這個角度講,海爾注重自主技術開發的路徑十分獨特,這個路徑就是一切的技術都圍繞市場真正的需求,一切的專利產品都是能創造新市場的產品,而不是為技術而技術,是把一切可能的市場需求以技術創新的方式實現出來。迄今海爾所獲得的6189項專利,包括618項發明專利,就體現了這樣的市場意義。而所謂“用新的發展模式(創新市場的模式)來保障自主技術的開發”其意也就在此。
但一切市場需求的滿足、一切創新需求的滿足,都要建立在速度之上———在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和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方面,在追趕世界頂級企業的需要方面,速度處于絕對制勝的位置———跟在別人后面爬行永遠是爬行。
“人單合一”就是要經營出這樣的速度,而且是所有流程環節都要體現出來的“速度鏈”———在“價值鏈”基礎上的“速度鏈”———快速準確的業務流程。
而張瑞敏提出要在“人單合一”戰略下推進“T模式”,就是要追尋這樣一種業務流程。
隨時走近海爾的任何一條生產線,你都能感受到音樂旋律般的沖擊———準確的節奏感,每一個人都在崗位上按照自己的目標流程,完成目標操作。
劉云花,海爾洗衣機終檢員———產品線上的最后一關。記者站在旁邊看她檢查一臺臺產品,就像工藝師在檢驗一件件藝術品:操作細節一絲不茍,十幾個檢驗操作動作準確無誤,即使別人在旁邊觀察,她也絲毫不受干擾。她的檢驗標準是:我自己要買這臺洗衣機。11月15日,劉云花獲得了海爾“創新即時激勵獎”。而在前不久召開的SBU團隊經營表彰大會上,她帶領的5人檢驗SBU團隊獲得了唯一的也是最高級別的獎項:五星級經營獎。
在“T模式”中,劉云花就是一個流程節點,按照流程的要求,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由此我們可以推演“T模式”的概念。所謂T,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Today(今天)、Time(時刻)、Target(目標)的英文縮寫。也就是說,在流程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個目標下,人人都要按照最簡潔、最緊密流程的需要,即時完成自己的目標。
張瑞敏用他延伸的“木桶理論”來進一步解釋“T模式”:過去企業管理的“木桶理論”認為“最短的木板決定木桶的盛水量”。實際上,盛水量的多少還取決于水桶的大小。其次,還取決于水桶木板之間的連接,如果縫隙很大,再多的水也會漏光。“T模式”就是要打造這樣一個“大桶”———不僅僅是中國的市場,而且是全球的市場;而且,從用戶反饋到產品設計到制造到銷售到服務再到反饋,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差錯無縫隙的閉環。
木桶上的每個板就相當于流程上的每一個節點。在“T模式”下,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制衡關系,而是市場關系。一般來說,所有的制衡關系都是外在強加的關系,而市場關系,則是天然的市場關系———每個人需要付出多少、能夠付出多少從而能夠獲得多少,都要這種關系來決定。企業管理由此也就進入自然流程管理。
在大部分西方人的觀點中,中國不存在什么企業管理。而海爾在全球推行的“人單合一”戰略下的“T模式”,刷新了他們對中國企業的視野。美國海爾正在推行的“T模式”就已大見成效。他們制定了一個怎樣實現零庫存和零逾期的流程,確定了13個流程節點,每個人在每個節點上都有自己的定位,每個節點都有人來經營,把“逾期”和“庫存”與責任人“掛鉤”,消滅了扯皮,從而形成無縫隙流程。
實際上“T模式”是海爾市場流程鏈再造的一次大規模升級活動,是在流程再造基礎上,以市場定單信息流為基礎,對企業經營結構的更深層次調整。
在這個基礎上,海爾企業文化的內核,即公平的文化——人人都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挖掘自己潛能的環境,創新的文化——人人都有一個能夠創新的平臺,將得到更高境界的發揮。
所以,“人單合一”正在成為海爾文化中的又一種成長基因,它豐富了海爾文化的內涵,延伸了海爾文化的融合力。在中國、在歐洲、在美國、在東南亞、在中東,在全球海爾的每一個角落,“人單合一”正在以當地文化為基礎,全力發揮著整合作用,一個多元體系下的企業文化正在迅速建立起來。
張瑞敏充滿冷靜的思索也許是這一目標的最好界定:要創世界名牌,就必須和競爭對手來競爭。但是對手實力都非常強,我們不可能就在今天技術比它更高、資金比它更雄厚、人員素質比它更高,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把每個人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來提升我們的競爭能力。這就是“人單合一”鮮明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