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新方向    ———海爾“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的思考(上)
   本報記者樊澤順
   海爾洗衣機定單執行處。在工作人員操
控的電腦上,隨意瀏覽一個信息界面,你都會感受到“定單”這個詞所蘊藏的力量。透過海爾網絡上龐大而繁忙的定單信息流,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海爾從創造定單到交付定單的完整流程、每一件個性化產品的清晰流向———不管是近在咫尺的本埠,還是遙遠的大洋彼岸。    透過那一份份定單,你甚至可以“看到”海爾的全部———包括每個流程環節上的每一位海爾員工———由高度市場化的定單與高度市場化的人的最直接結合,體現著今天海爾更高層次的追求境界———“人單合一”———一種嶄新的模式。
   作為中國企業目前一直求解的一大難題,海爾這種義無反顧的“模式創造”,正成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體系中最動人的風景,也將成為中國企業必須追尋的方向。
   為什么要“模式創造”
   2005年9月20日,海爾國際培訓中心。一年一度的全球海爾經理人年會———海爾每年都要舉行的高層會議之一在此舉行。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例行的戰略演講中,正式公開宣布海爾全球市場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目標,并首次用“競爭模式”為“人單合一”———海爾競爭力的最新追求進行戰略定義。
   張瑞敏說:海爾在全球市場中取勝的競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而在此后的另一次演講中,張瑞敏則用了一種更直接的描述:海爾模式就是“人單合一”。
   將企業的理想發展形態和最終發展方向,做如此旗幟鮮明的描述,并上升到“模式”層面,對海爾來說是第一次,對中國企業來說,理論性、系統性地提出一種企業的發展模式,則更是從未有過。因此,“人單合一”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國內企業同行乃至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有評論甚至描述為“振聾發聵”。
   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海爾無疑一直是中國企業管理思想的先行者。對曾經處于“原始經營”狀態的中國企業來說,海爾的管理探索甚至在無形中擔當了“啟蒙”的角色。迄今為止,其眾多管理案例不僅進入哈佛商學院這樣的高級學術殿堂,其管理理論更成為許多中國企業的管理法則。所以,人們一直這樣認定,海爾的管理創新史,就是中國企業管理思想史的代表和縮影。
   與此同時,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海爾在引進、消化、吸收后的再創新、原始創新以及集成創新方面一直是中國企業的翹楚。迄今為止,海爾已推出了15100余種產品,其研發投入已達到銷售收入的6%(中國企業的平均水平為1%),平均每天推出1.8個新產品,專利獲取量高居中國企業榜首。雙動力洗衣機、防電墻技術、流媒體電視、中國第一枚電視芯片等等均是其創新成果的體現,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連續5年居全國企業首位,雙動力以及防電墻、網絡家電等已進入標準制定層面……如此強勁的自主創新進程,最終成就了海爾世界級品牌的夢想。
   人們的思考是,海爾直到今天的發展已經被作為一種模式而廣受“膜拜”,那么,海爾確立“人單合一”競爭模式的目標意義何在?
   人們的疑惑是,海爾依靠自己的管理創新和技術上、產品上的自主創新,已經取得了全球市場意義的成功,那么,理論性地提出“人單合一”模式的思考取向又是什么?
   其實,我們尋跡海爾的追求,從尋跡張瑞敏2005年下半年以來的許多公開演講,就可以直接洞悉這種前瞻性的思考取向。
   這種取向就是四個字,即“模式制勝”。
   毋庸諱言,海爾在技術上的自主追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基因:永不停步。但在張瑞敏看來,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全球性企業,技術創新并不是創新需求的全部,在一個可以確保永遠制勝的創新體系中,擁有一個成熟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管理上的創新發展模式是技術創新的保證,技術創新必須有一個適應企業前進需求的模式做基礎。(下轉第八版)
   
編者按最近,張瑞敏有關海爾競爭新模式———“人單合一”模式的提出,令關注海爾發展的人們耳目一新,并在企業界和經濟理論界引起強烈反響。依然處于高速發展狀態的海爾,為什么要提出并創立“人單合一”這一全新的競爭模式?該模式對海爾的未來有什么意義,對中國企業在“模式層面”上參與國際競爭有什么啟迪?海爾是否能夠最終建立并成功實踐這一模式?這些問題,正是我們透析海爾“人單合一”新模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