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為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提高國有經濟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有效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日前,市政府出臺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意見。意見提出,在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方面,我市將通過推動“三個集中”,實現“三個優化”,到2010年末,實現國有經
濟分布的行業大類大幅縮減、全市企業國有(集體)凈資產大幅增長等目標。
市國資委負責人介紹,今后,我市將大力推動“三個集中”———國有經濟向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產業、公用事業領域集中,向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主導產業集中,向品牌企業、大型骨干企業適度集中。通過“三個集中”,實現“三個優化”———優化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產業領域的布局,優化國有資本在產業內部的分布,優化國有資本在企業內部的配置。此外,我市在結構調整方面,將努力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優化企業產權結構,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通過調整,使全市國有經濟進入“資產調優、規模調大、主業調精、產品調高、整體調強”的良性循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日趨完善,市場主體地位更加清晰,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國有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突出,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
到2010年末,我市將圍繞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實現五大目標。一是國有經濟分布的行業大類由目前的71個減少到45個左右。二是全市企業國有(集體)凈資產由2004年末的455億元增至約600億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目前的3.57%提高到6%。三是培育和組建10余個具有較高品牌知名度、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集團和具有較強投融資能力、資產總量過百億元的投資類企業。四是推進投資主體和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具體包括,大企業引進戰略合作伙伴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品牌化和國際化;中小企業引進社會資本規范改制,實現社會化改造和屬地化管理;困難企業加快退出市場,實現資產盤活。五是突出主業發展,調整后企業主業原則上不多于三個、產權鏈條不超過三層,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水平。
該意見提出,今后我市將按照“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要求,深化城市基礎設施、社會公共產業、公用事業領域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逐步降低國有經濟在相關行業的比重,保證國有資本相對控股的地位;結合建立特許經營制度,推進投資多元化、運營市場化、發展產業化;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作用和基礎服務功能,完善經濟和城市運行環境,保護公眾利益,提升城市發展水平。(本報記者
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