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跨入的“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審時度勢,提出必須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個領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
損失浪費,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中特別提出要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城市農村節約利用和集約利用土地的水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土地資源現實情況所迫,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明確提出強化節約和集約用地政策,規定建設用地要嚴格控制增量,積極盤活存量,把節約用地放在首位,重點在盤活存量上下功夫。總結各地節約集約用地的經驗,無數事實表明,節約集約用地一是確有可能,二是大有可為。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是嚴格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最佳結合和最優選擇。
研究表明,城市建設節約集約用地大有潛力。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中最大變遷之一。城市建設必定要占用土地。但是,城市用地應當盡量立足于建設區改造挖潛,這樣既可以使舊城更新,又可以使城市增容擴能,還可以節約土地和保護耕地。按照國家關于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的最高定額,一般城市人均用地面積最高標準是100平方米,首都和特區城市最高120平方米。但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664個城市,城鎮居民人均用地已達133平方米。而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均城市用地為82.4平方米,發展中國家人均城市用地才有83.3平方米。我國城市人均用地面積超過國家規定的高限33%,大大超過國際上人均城市用地水平。依照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中國的城市化不能走城市蔓延的路子,應當采取更加緊湊的模式,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功。
研究表明,開發區建設節約集約用地也有潛力。隨著國家對開發區的清理整頓,開發區(園區)過多過濫、圈占土地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各類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很不平衡。2004年,有關部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國30個省區市的160個國家級開發區(園區)的土地利用狀況進行了監測。通過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開發區總體規劃圖與衛星遙感影像圖套合比較,并進行實地調查。結果顯示,160個開發區的平均建筑密度僅為13.91%(最高57%、最低2.2%),平均建筑容積率僅為0.43(最高3.64、最低0.04),平均空閑率為6.16%(最高51%)。同時監測到開發區(園區)內還有27%的農用地,6.9%的未利用地,加上空閑地,平均還有1/3的土地尚未充分開發利用。
研究表明,農村建設節約集約用地同樣大有潛力。我國有70多萬個村莊,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住宅逐年增加,農村居民居住條件大有改善。1994—2004年,全國村莊建設用地為709萬畝,年均用地89萬畝,高于城市(45萬畝)和建制鎮(52萬畝)的用地數量。2004年全國土地利用狀況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新增建設用地402萬畝,其中,村莊建設用地38萬畝。一些經濟發展較快,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增加也較多。村莊建設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1997—2004年,村莊建設占用耕地382萬畝,年均48萬畝,多數省規定宅基地面積為每戶0.25畝,但超標現象比較嚴重,一戶兩宅、一戶多宅現象大量存在,形成了不少“空心村”,閑置和浪費大量土地。對于農村建房問題,鄧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講過,“農村蓋房要有新設計,不要老是小四合院,要發展樓房。平房改樓房,能節約耕地”。并對江蘇等省控制宅基地面積,向空中發展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如今的江蘇華西村提出“多占天,少占地”、“向空中要土地”,規劃建設農民公寓,每戶農民可節約土地0.4畝。
研究表明,在各項建設和建筑材料使用等方面也都有節約集約用地的潛力。1997—2004年,我國公路用地為681萬畝,平均每年占地85萬畝。交通部門的實踐表明,節約公路用地,關鍵是降低路基,而且低路基處理已經成功應用。據河北省交通廳測算,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路基平均填土每降低1米,每公里永久性占地就節約近5畝,如果加上路基減少取土,節約的土地就更多。另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只生產粘土磚每年就要毀田50萬畝,每修建100公里高速公路,路基取土用地近萬畝,而我國每年發電、供暖等工業剩余粉煤灰總量很大,既可鋪路使用(已有成功技術),又可合成燒磚。據報道,甘肅一個省已堆積粉煤灰1億噸,壓占4000畝土地。如果在修建公路時使用,一可節省投資10億元,二可減少路基取土用地萬余畝,三可防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