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截止到今年9月1日,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1.9%,本科生81.7%,高職高專生62.1%)。可濟南某高校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卻向記者質疑:許多學校動輒標榜自己的就業率達到90%,那還至于有那么多同學為工作而四處奔走嗎?還有必要隔三岔五地舉辦那么多的人才交流大會
嗎?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為了使本校的就業率變得好看一些,部分學校只得在統計口徑上做文章。
省城一高校研究生孟新告訴記者,他是學化學的,當時因為專業不是很好,不少同學都沒有順利地找到工作,光他認識的沒找到工作的至少有20%。但最后校方公布的就業率卻高達91%,“真讓我大跌眼鏡。”
“就業率怎么統計是很有學問的。”省城一高校負責就業的老師告訴記者,之所以能計算出這么高的就業率,是因為目前就業率的計算公式比較寬泛,其公式是:就業率=<(畢業生總人數-待就業畢業生人數)/畢業生總人數>×100%。而學校在統計時,既包括簽訂正式就業協議和應聘協議的,也包括出國留學的,這樣一來,比例自然就高了。省城某藝術類院校的宣傳部長則告訴記者,由于學藝術的學生不少選擇了單干,為此學校頗為頭疼:如果只統計實際就業人數,這樣的就業率不但直接影響學校的聲譽和排名,來年的招生也成了問題。
據了解,一些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在統計數字上動腦筋,甚至公然暗示學生:不管用什么辦法,只要能拿來一張擬接收意向書即算做就業。據了解,有的高校為了保證高的就業率,就推薦同學和一些定點的單位簽約,一簽就是上百,等統計數據上報以后再統一辭掉,其間也不上班也不發什么工資,完全就是掛個空名。
采訪中,教育界人士指出,現有的就業率統計排行對高校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學地反映出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更不能作為評判高校開設專業的“硬杠杠”。就高校而言,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于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適銷對路”的人才,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就業率才會自然而然地逐步提高。(記者徐靜實習生李世武)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