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地區大雪接二連三,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入冬以來,山東省內陸地區還一直未見到雪的影子。“雪姑娘”為何如此偏愛半島地區?
據山東省氣象臺有關專家介紹,其實不單今年這樣,歷年來都是如此,尤其是煙臺、威海一帶,正常情況下,兩地整個冬季“降雪量”和“降雪日”都要比內陸多。只不過今年
半島地區降雪比較集中,而且兩次降雪的時間十分接近,因此和內陸地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這種現象的形成,和煙臺、威海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以及冷空氣的類型都有很大關系。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影響。山東半島位于渤海、黃海海濱。在冬季一般情況下,海面氣溫要高于內陸氣溫,那么渤海和黃海地區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暖區。當來自西伯利亞干燥的冷空氣和海平面上的暖濕氣流匯合之后,形成了十分充足的水汽輸送,所以就比較容易形成降水。而山東的內陸地區由于沒有充足的水汽條件,因此也就表現為晴。
其次是地形特點的影響。山東半島為丘陵地形。當冷空氣從渤海南下,到達山東半島地區后,受當地丘陵地形的影響,冷空氣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于是便在迎風坡產生了降水。煙臺和威海地處黃海和渤海的邊緣,又處于迎風坡的正面,因此更容易產生降水。
另外在半島地區,有一半的降雪是受低空冷平流天氣影響而形成的。冷空氣較低再加之地形的影響,降雪由此形成。(記者楊飛越)
責任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