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點上,聆聽著漸行漸近的“十一五”腳步,海濱青島未及跟“十五”的輝煌道一聲告別,又開始大手筆憧憬“十一五”經濟發展的美好未來。青島人民深信,有著“十五”奠定的良好經濟基礎,青島將乘風破浪駛往“十一五
”經濟發展的理想彼岸,并將在許多重點領域實現新的突破,續寫新的輝煌。
重點突破一:壯大綜合經濟實力
要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實現又快又好發展。這是青島在“十一五”期間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全局的宗旨。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建設全國重點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從青島面臨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征看,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發展區域,長江三角洲形成了以上海為主體的沿江發展區域,而環渤海區域各地區的發展勢頭都十分強勁。只有實現綜合經濟實力的較大提升,青島在“十一五”期間才不會被甩在后面,才能在環渤海地區占據區域經濟合作的主導地位,才能當好山東的龍頭,實現學趕蘇州的夙愿。
從青島在全國全省的經濟地位和以往的經濟發展看,青島實現綜合經濟實力的較大提升,是科學可行的。從自身發展的支撐條件看,“十五”以來,我市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基礎大大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將會繼續保持良好態勢。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我市將有一大批重大項目不斷開工建設,將對經濟發展發揮強有力的拉動和支撐作用。
重點突破二: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提升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最近在談到加快經濟發展時指出,能不能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關鍵看能不能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這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決定我們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問題。
必須下大力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因為青島已在實踐中悟出了真諦:家電工業要保持目前地位,唯一出路就是要有自主創新能力。青島已引進一大批“國字號”大型重化工業項目,要實現整個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唯一出路也要靠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青島要在“十一五”時期大力發展電子、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振興輕工、紡織、現代服務業,更需要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有著較好自主創新基礎和優勢的青島,將在“十一五”時期實施自主研發創新戰略,努力構筑以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政府推動、創造有利于創新的體制環境和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的制度創新體系。
同時,我市還將通過對“五個重點”的攻關,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上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在加大研發投入、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積聚等激勵企業創新政策方面取得突破,使青島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自主創新、知名品牌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重點突破三:產業結構調整進入佳境
又快又好的經濟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最終要落實在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上。因此,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我市“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
此前,青島已經對并不理想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調整,使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2.2:48.7:39.1,調整為今年三季度末的6.0:57.8:36.2。這個產業結構與“十五”前的2000年相比,已呈現出一產比重逐年下降、二產逐年上升、三產保持穩步增長的可喜走勢,并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支撐青島經濟快速增長的格局。
但是這樣一個產業結構,仍然讓青島看出一些問題。如現在的一產偏高,二產不強,三產過低。尤其是三產過低,已經直接影響了一產的轉型和發展,以及二產水平的迅速提高。所以,我市在“十一五”時期將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圍繞推動一產、二產的發展與升級,圍繞推動城市功能的完善,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突出發展物流、信息服務、旅游以及金融和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提升商貿等傳統服務業的層次和水平,逐步提高服務業發展的規模、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使第三產業比重明顯提升。
青島工業作為第二產業的主力軍,也將在“十一五”期間加快實施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層次,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業基地,建立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大工業體系。
重點突破四: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大變樣
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是事關我市“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頭戲,它將充分體現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綱領。
我市這方面的“十一五”藍圖是,積極培植內生性因素,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從“粗放式資源耗用、中低產業結構、外生性因素主導增長、行政單元自謀發展”,轉變為“集約化資源利用、高度化產業結構、內生性因素主導增長、區域間協同發展”。
這幅藍圖的主題,就是讓青島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大變樣。而在這個主題的周圍,還有五個烘托藍圖的戰略任務為其做堅強后盾———
后盾一:積極培植自主研發能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源活力。后盾二:大力開發內需潛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后盾三: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后盾四:實施大企業和品牌培植工程,提高城市產業競爭能力。后盾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勢能。
重點突破五:建成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
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既是“十一五”時期我國的總體目標,也是黨中央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市在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按照中央的要求,堅定不移地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如果再從目前我市經濟發展的條件看,“十一五”期間堅持實施資源節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我市受土地、淡水、能源等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承受力的制約正在日益加大。
為此,我市將在“十一五”期間,向著“力爭2010年建成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礎”的目標大步前進。
循著這一目標,我市將重點抓好工業的循環經濟、城市的生態建設和全社會的污染治理。并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從產業科學選擇、資源替代與降耗、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實現廢棄物再利用等方面入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下大力氣解決好水資源利用、垃圾資源化處理、工業企業節能降耗、工業“三廢”回收等問題。對于土地與礦產資源保護利用、發展新興環保產業以及開發太陽能、海洋能和風能等事關能源開發利用的長遠問題,也將加大研究力度,力爭實現新突破。
循著這一目標,我市還將堅持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并重,形成以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政府積極推進、市場機制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