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寒的初冬,走進城陽區城陽街道北曲組團舊村改造現場,看到的是火熱的場景:鋼架林立,塔吊揮臂,建筑車輛來往穿梭,加班加點的工人前后忙碌。而已經率先完成舊村改造的小寨子、后田等社區,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現代化新型居住區早已拔地而起,小區功能完善、環境優美,人們安居樂業。
近幾年來,該街
道按照城陽區統一部署,以“改出一片新社區、改出一片新環境、改出一片新產業”為目標,尊重民意,凝心聚力,在居民自治中分步實施,全面推進舊村改造工程。今年以來,該街道啟動13個社區整體舊村改造,已完成投資17.8億元,拆遷民房8000戶、企業及經營業戶246處、90萬平方米,建設居民安置新區居民樓244幢、86萬平方米。
這一切,得益于城陽街道在加快以舊村改造為主體的城市化進程中,走好了“三步棋”,呈現出互動多贏的發展新格局。
突出“三個基礎”,凝聚舊村改造的強大合力。打好班子基礎。通過大力實施“凝聚力”工程,全面加強社區“兩委”班子建設,使之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他們還特別規定,實施舊村改造的社區必須由社區黨組織負責召集“三會”(兩委成員會、黨員大會、居民代表大會),對實施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和表決;對于班子基礎不牢和實施方案未經“三會”表決通過的社區,不得啟動舊村改造。打好群眾基礎。通過“三聯戶”(黨員聯戶、巾幗聯戶、社區兩委聯戶),借助小寨子、后田社區的整村改造效果,使群眾親耳聽、親眼看、親身感受到因此帶來的重大實惠,形成了上下互動、思想統一的濃厚氛圍,使舊村改造真正變為居民的自覺行動,做到無障礙拆遷。打好經濟基礎。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第三產業等方式加快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壯大,2004年該街道年可支配財力100萬元以上社區28個,其中過1000萬元以上的社區達11個,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在今年啟動舊村改造的社區中,城陽、南疃、小北曲、北曲前等集體可支配財力較強的社區實行了自主改造模式。
做到六個清楚,實現舊村改造的公開透明。該街道本著“公開透明、尊重民意、依靠群眾”的原則,確保居民“六個清楚”。即對操作程序清楚、對安置面積清楚、對拆遷補償標準清楚、對居住環境清楚、對實施方案清楚、對發展前景清楚。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利用騰出的土地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確保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力保障了舊村改造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同時,在舊村改造規劃上,該街道實行“陽光規劃”,投資2000多萬元聘請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將34個社區劃分為8個居住組團,高標準編制修建詳規,使詳規覆蓋率達到100%;在社區基礎設施功能設計中,充分征求不同層面的意見和建議,統一規劃建設休閑、健身、購物等場所和公共綠地,“雙氣”管道入戶率達到100%,綠化率達到36%。
嚴格實施全程監督,改出“三個一片”。注重對拆遷新建過程的監督,改出一片新社區。為保證居民對舊村改造的監督權,該街道對拆遷和新建的監督工作做出了嚴格的規范:簽訂拆遷協議必須達到100%,方可予以審批,確!俺墒煲粋、改造一個”;將舊村改造的支出全部公開,自覺接受各級組織和廣大居民監督。注重對設施配套過程的監督,確保改出一片新環境。在居民安置新區供水、排水、供氣、供熱等各種管網的配套建設中,接受居民代表和監督小組對工程招投標、資金使用管理以及工程質量的監督,實現所有管網一次性全部入地,并積極探索和建立居民新區的管理體系和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機制,發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治環境,確保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居住新區。注重對產業開發過程的監督,確保改出一片新產業。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依靠居民引資引智、接受居民監督的基礎上,加快規劃建設了一批富有經濟發展活力的產業。城陽村社區利用近300畝舊村址土地建設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每年可培育創業小老板及個體工商戶1300多人,可增加集體收入3000多萬元;呂家莊社區利用舊村址土地引進佳家源超市,吸納勞動力1500多人,每年可為集體增加收入260多萬元。
本報記者 錢卓 通訊員 孫建正 孫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