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對外開放給青島帶來的是橫向拓延,那么對內開放則為青島的縱深發展積淀了能量。
五年前,我市在“十五”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對外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對內實施“聯起來”的發展戰略。歷經五年強練“內功”,我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強化國內招商,日益成為吸引國內資本的“熱土”;
同時,在加快推進西部開發和對口支援進程中,青島又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一顆新星。
引進國內資本連年猛增
近五年來,我市以靠大引強為主線,堅持招商引資與深化企業改革相結合,項目引進與發展產業集群相結合,實現了利用內資規模和質量的同步提升,大大促進了全市經濟結構優化、體制機制創新和增長方式轉變。
據統計,2001年至2004年,全市實際利用內資額分別為73.2億元、112.1億元、164.9億元和192.7億元,今年預計將達到240億元,國內企業投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尤其是大項目引進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220個,今年預計將達700多個。
在近幾年引進的大項目中,既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電信、一汽、中糧、上汽、中遠、中海運、上海大眾、中船重工、上海埃力生、上海醫藥、中國重汽、寶鋼、萊鋼、濟鋼、北京首創等國內500強企業,又有中信萬通證券、中國進出口銀行、恒豐銀行、大眾保險等金融保險機構,還有包鋼設計研究總院、信息產業部22所、清華大學新興陶瓷與精細工藝實驗室、石油大學重點實驗室等重點科研機構。此外,蘇寧電器、江蘇五星電器、浙江梅地亞投資國際抽紗城、江蘇雅坤陶瓷、山西恒康乳業、陜西海升果業二期、山東金科化工等民營大項目也紛紛搶灘島城。
據了解,“十五”期間投資青島的項目來源地漸趨集中,省外投資項目合計700個,實際到位資金130億元,占全市到位內資的54%。東南部沿海城市逐漸成為我市利用內資的重要來源地,特別是來自上海投資者投資的項目達到100多個,實際投資額約50億元,項目平均投資額約4000萬元,超全市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企業來青投資的勢頭不斷上升,今年已到位資金10多億元。
資本輸出從“輸血”到“造血”
在引進項目強身壯體的同時,青島積極承擔起對口支援艱巨責任。“十五”期間,我市因地制宜地做好了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市、貴州安順和銅仁地區、三峽庫區、本省曹縣等項工作,成功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2001年至2005年,我市累計投入對口支援資金11.56億元,五年期間,財政投入援助西藏資金4050萬元,實施33個項目;財政投入援助貴州資金7500萬元,興辦經濟發展項目100多個;財政投入支援三峽庫區資金700萬元,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移民安置項目30多個;財政投入結對幫扶曹縣資金4620萬元,興辦各類項目70多個。
在輸出項目為當地“造血”方面,我市實現了多項創舉。紅星集團在貴州發展成為世界“鋇王”,每年給當地帶來上億元的收入,為一大批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帶動了當地采礦、運輸、服務等產業發展,被當地稱為“一人進紅星,全家都脫貧”。魯能集團利用三峽庫區人力密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條件與宜昌昌耀公司開展合作,成立魯能宜昌瑞華永耀電氣有限公司,生產17.8萬千伏安的新型環保節能型變壓器,安置當地60余名移民就業。青島漢纜集團進入貴州,使當地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迅速成長為當地的優勢企業,與之配套的企業有50余家,累加創造產值10多億元。
此外,海爾、海信、雙星、澳柯瑪等名牌企業也紛紛在遵義、貴陽、夷陵等投資合作,我市還在曹縣興建了青島工業園。這些“造血”項目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區域經濟吸附能力日漸增強
按照“十五”計劃綱要關于推進青島與環黃海、環渤海經濟圈、黃河流域經濟協作等區域的基礎設施銜接與產業互補的要求,積極探索半島城市群聯系溝通機制。
五年來,青島對省內優勢資源的吸附能力不斷加強,先后吸引了萊鋼、泛海、三聯、勝利股份、山水水泥、恒豐銀行、山東電力等數十家國內知名企業來青投資興業,吸引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萊陽農學院、省酒店管理學院等來青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同時,與環渤海經濟圈和半島城市間的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此外,我市還以參加西部地區的各種展會為契機,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紐帶,加強與西部地區的聯系與溝通,拓展我市企業的發展空間。“十五”期間,組織我市企業參加各類展會,累計簽訂各類投資、貿易合同金額115.8億元。
五年來,青島市對內開放不斷跨越新臺階,與對外開放一起,為全市經濟的騰飛插上了有力的雙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