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項或多項國家專利,卻因為投入過大、缺少回報而債臺高筑,甚至妻離子散……這是山東省諸多民間“科研癡人”遭遇的尷尬。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民間發明人”已經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社會群體,他們的遭遇亟待引起重視。
記者今天從山東省知識產權局獲悉,今年以來山東省科技發明專利申請量的69%來
自民間。許多“民間發明人”視發明創造高于一切,長年累月埋頭搞研究,期盼有一天能造福社會。他們中不乏有成功者,但大多數人的專利獲得后就束之高閣,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郯城縣郁頂村農民宋明武為了讓自己制造的“直升飛機”上天,前后歷時10年,花光了家中積蓄,先后試飛8次仍未成功。昌樂縣農民肖振霞為了發明節能電機,從26歲至今,歷時近30年,甚至為此被父親趕出家門,雖然他的“無槽同步發電機”終于獲得國家專利,但至今仍未實現產業化開發。
據了解,上述“民間發明人”的遭遇很有代表性。這其中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個人因素,需要認真反思。從客觀因素看,當前專利走向市場尚缺乏有效的平臺,與專利實施相配套的中介服務等還需進一步健全。同時,發明人在沒有風險投資等外援的情況下,很難有足夠的資金完成自主轉化,不得不四下尋求合作伙伴。但專利成功轉化后,一些轉化方卻以種種借口延遲或拒付酬金,有的甚至對簿公堂,使專利發明人“賠了夫人又折兵”。從個人因素看,不少“民間發明人”對基本科學知識和科學界的“游戲規則”幾乎完全無知,有的沒有專利保護意識,單純為申請而申請。有的“悶頭”發明出的專利實用性不高,不被市場認可。還有的行為偏執,付出了大量無效成本……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民間發明人”作為一個科研群體,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方面,外省的經驗值得借鑒。如近年來,陜西省專門推出了專利產業化孵化計劃,省里成立知識產權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每天展示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技術成熟的專利項目。同時牽線搭橋,組織專利項目到外地進行推廣、對接,提供合作渠道,促進專利技術的轉移與擴散。由此,很多民間專利技術順利“走進”了市場。(完)(記者 武宗義)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