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南市: 水土保持工程初顯成效 本報訊 膠南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理清思路,調整重點,拓寬領域,不斷探索水土保持新路子,水土保持工程初顯成效。 膠南市屬低山丘陵區,山丘區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5%以上,是青島市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區。
近年來,隨著建設“生態城市”目標的確立,水土保持日益受到重視。水土保持工程成為改善水環境的主體工程。膠南市將水土保持工作放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他們把水資源保護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第一要務,把水庫河道上游作為治理重點,圍繞水庫河道的匯水面積和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治理。近年來該市共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4.5萬畝,改造坡耕地2.8萬畝,建谷坊、大口井、攔水壩等小型水保工程372項,封育管護面積達7萬畝。他們對坡度20°以上山區進行封禁治理,變生產區為保護區,在充分利用自然力量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積極開展人工防治。二是對5°-20°之間人為活動最頻繁、最易產生水土流失的區域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進行工程、生物與農耕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該市發展與水土保持相適應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減少面源污染,同時在河道兩岸及水庫周邊搞好喬、灌、草相結合的植被建設,充分利用植被保護和改善水質,通過治理實現改善水質、增加水資源可利用量的目標。 水土保持工程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民心工程。膠南市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80%以上,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名、特、優經濟林果基地,為治理區農民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治理區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如風河上游寶山尚莊流域5000畝經濟林建設,為治理區農民帶來了年人均增收600元的顯著效益,使治理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水環境明顯改善。海青甜水河上游的綴骨山流域通過治理,發展了以“茶葉”為龍頭的特色產業,使治理區農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水土保持工程成為膠南市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工程,水土保持面向農村,并向城市延深,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村鎮美化、城郊旅游觀光生態休閑和改善村鎮人居環境緊密結合。該市投資3億元徹底治理了城區風河、小辛河、豆金河和大盧河流域,投資1.4億元建成了鄧陶生態水庫并對該流域進行了高標準綜合治理,投資3000萬元對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珠山、鐵橛山和靈山島流域進行了封禁治理,同時保護城市濕地2500畝,進一步增強了城市“綠腎”效能。這些工程的實施實現了“水清、天藍、地綠、景美、城靚”的目標,不僅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改變了群眾生活環境,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王永久宋學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