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即墨市從強化“藥品三網”(藥品監督網、藥品供應網、藥品信息網)建設入手,全力打造農民安全用藥的安全網,確保農民用藥安全。
即墨市轄18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有1033個村莊,108.2萬人口。即墨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陳曦介紹,2003年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以來,
針對農村地域廣,藥品市場面大,監管難度高的實際情況,他們著力于解決農民用藥需求、質量、價格三個關鍵問題,依法行政,綜合治理,推行農村“藥品三網”建設,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即墨市已發展藥品生產企業1個,藥品批發企業2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6個,零售連鎖門店143個,單體零售藥店104個,205個農村供應點達到“三網”建設標準,655個醫療機構全部實行“代購分發”,民營醫院10個,鎮衛生院22個,村級衛生室、個體診所811個,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了藥品配送進村,初步建立起鎮衛生院為村級醫療機構代購分發藥品、藥品批發或連鎖企業參與配送建立網點、藥品零售企業進鎮入村三種類型為主要內容的“立體化”藥品供應體系,較好地滿足了農村群眾安全用藥需求。
加強藥品監督網絡建設。農村用藥是藥品監管的薄弱環節。為加強農村藥品監管,即墨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本著“隊伍與機制齊抓”的原則,在努力建設以專為主、以協為輔、專協結合的農村藥品監管隊伍的基礎上,還建立起鎮、村基層監管網絡,初步形成了以市食藥監管專職隊伍為主體,以鎮“監督員”、“協管員”,村“信息員”為輔助的市、鎮、村三級監管網絡,形成了藥品監管無盲區、市場規范有序、群眾吃藥放心的工作格局。目前,他們已在14處鎮設立了“農村藥品監管網絡辦公室”,每個鎮聘請2—3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監督員,聘任1名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計生辦主任擔任協管員,選聘1名群眾基礎較好的計生工作人員為信息員,現已聘請監督員30名、協管員14名、信息員275名。“三員”經常深入群眾走訪調查,了解掌握藥品及醫療器械生產、經營和使用方面等違法違規行為信息,及時逐級上報查處,從而有效地打擊了游醫藥販和非法采購、銷售、使用藥品等行為。自去年10月份以來,已接到涉及農村藥品的舉報案件61件,其中來自監督網提供的有20件,占案件總數的36%。為進一步完善藥品技術監管體系建設,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給相關單位配備了快速鑒別箱,使其能夠快速做好轄區內藥品的初檢和抽驗送樣任務,為藥品監管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他們還對藥品經營、使用單位實行不良行為記錄制度,建立案件信息快速傳遞渠道,公開藥品監督舉報電話,建立由藥監、公安、工商、衛生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形成專項整治的合力。
加強藥品供應網絡建設,積極構建藥品供應新模式。農村藥品供應必須確保藥品質量可靠和價格合理,保證農民健康,讓農民得到實惠。在這項工作中,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堅持“規范與發展并舉”的原則,在政府引導下,以市場為基礎合理配置農村醫藥資源,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模式多樣化,建立了市有藥品批發企業、鎮有藥品代購分發點、村有衛生室、診所和藥店的三級供應網絡,由原來單一的“代購分發”主渠道,擴展為農村藥店、“三網”供應點、“代購分發”等三條新供應線,全市藥品供應網絡覆蓋面達到100%。他們一是加強農村藥品配送機構建設,二是規范鎮衛生院為村級醫療機構代購分發藥品工作,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單體零售藥店,四是規范村級涉藥單位經營使用藥品行為。目前,即墨市村級藥店的感冒沖劑、黃海感冒靈、復方降壓片、胃必治、感康等常用藥品的價格,普遍比網外的價格低,最多的降至63%,從而讓農民吃到可靠的實惠藥。
加強藥品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健全藥品信息管理新體系。隨著監管網絡和供應網絡建設的推進,相當一部分藥店的業務深入到了鎮以及行政村,給傳統的監管模式帶來嚴峻的挑戰。為全面抓好監管工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從加強藥品監管工作信息化管理入手,努力使參與兩網建設的企業具備完善的信息化經營基礎,并實現與市級藥監部門的互聯互通,達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提高了監管質量和效率。他們投資10余萬元,建立了市“藥品三網建設辦公室”和“信息中心”,配備了3名業務熟練、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員。在即墨市“三網”建設辦公室,市民可隨時了解各連鎖企業藥品的購進渠道、藥品名稱、產品批號、有效期、產地、規格等信息,全市70%以上的藥品購進、流通和流向得到有效監控,切實保障了農民的用藥安全。(本報記者宋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