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擴建的濟南國際機場。
人民日報赴山東采訪組
“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濟南名泉和孔子,訴說著齊魯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如今,提起山東,人們自然會想起
青島啤酒、海爾、海信,還有孔繁森和許振超……
踏上齊魯大地,記者聽到的是山東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腳步聲。今年前三季度,山東經濟總量已躍居全國三甲之列,工業效益、利潤、利稅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在持續多年的快速增長基礎上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是什么呢?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作了這樣的概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山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自主創新為支撐,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一句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
“一個龍頭”帶全局 “三個突破”促協調
山東同全國一樣,也有個東西部問題。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算,膠東最富的地方和魯西南最窮的地方,竟相差11.8倍。
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發達地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欠發達地區迸發活力奮起直追,山東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青島龍頭帶動、東中西“三個突破”戰略。所謂“三個突破”,就是東部突破煙臺,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
位于黃海之濱的青島,是山東當之無愧的“龍頭”,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一直位居全省前列。青島啤酒、海爾、海信、雙星、澳柯瑪一向被稱為青島市的五朵金花,如今,這些明星企業在山東乃至全國的許多地方都擁有了生產和銷售基地。進一步延伸在省內的產業鏈條,提高支柱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這是山東部署加強青島龍頭作用的重要決策。今年5月底,山東省委、省政府在青島召開了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工作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青島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產業集聚,有規劃、有步驟地將產業鏈條向周邊延伸,推進全省的區域一體化進程。
龍頭要帶動,龍身要翻騰。東中西“三個突破”戰略應運而生。煙臺、濟南和菏澤分別是山東省東、中、西部的典型代表。煙臺是最早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但在省內已是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當地人稱“離青島越來越遠,被威海越追越近”。濟南是山東的省會,但由于經濟體制機制不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風云變幻。菏澤是多年的“老大難”,底子薄,工業基礎差,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3。
2004年初,山東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突破菏澤”戰略,要求青島、煙臺、威海等8個強市,對口支持菏澤的8個縣。兩年來,8個發達市先后有54個大項目落戶菏澤,投資超過122億元;13萬名魯西農村勞動力在魯東沿海發達地區實現就業,100家大型企業把100多個大項目帶進了菏澤。“突破菏澤”戰略極大激發了800多萬菏澤人民的熱情和活力。菏澤市委書記陳光說:“‘突破菏澤’戰略給了我們巨大鼓舞,發達地區給了我們寶貴支持,但加快菏澤發展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我們自己振奮精神、抓住機遇、激發活力。‘突破菏澤’,關鍵是要自己突破自己。”2004年,菏澤的經濟發展速度自1990年以來第一次超出全省平均水平,GDP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增幅等10多項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貿出口增幅等3項指標上升到了全省第一位。
菏澤開始起飛,同屬山東“西部地區”的聊城、德州、濱州、臨沂等地也坐不住了。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熱潮正在山東西部興起。
在“突破濟南”戰略的帶動下,濟南不僅城市變靚了,而且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增長:2004年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5.6%、20.9%和28.9%。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姜大明感慨地說:“‘突破濟南’戰略幫助濟南找到了發揮省會經濟、總部經濟優勢的著眼點,讓濟南的發展前景越來越讓人看好!”
煙臺的發展也隨著“突破煙臺”戰略迎來了新的跨越。煙臺市緊緊抓住機遇,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體系,把目光瞄向了與之隔海相望的韓國和日本,有針對性地招商引資。2004年1到11月,煙臺合同外資金額突破40億美元、同比增長92.39%,實際外資金額超過20億美元,利用外資的金額僅次于青島,位居山東省第二位。2004年,煙臺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兩個百分點,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的經濟增長速度由第七位躍升到第一位。
“三個突破”戰略帶動了山東東中西三大經濟板塊的迅速崛起,激發了發展潛力,構建起了統籌山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平臺。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在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引領下,半島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整個齊魯大地逐漸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駕馬車”創名牌 “四位一體”爭一流
開創發展新局面,靠的是創新發展思路、優化戰略布局;而要贏得發展新優勢,就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和支撐點。省長韓寓群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向科技要生產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山東的發展才會后勁十足。”
海信集團的科研人員經過4年攻關,在今年研制出了中國音視頻領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生產的芯片。此前,中國每年生產7000多萬臺彩電,沒有一顆“中國芯”。海信“中國芯”的問世,徹底打破了中國自生產彩電以來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的歷史。
同樣是在青島,一種用自主研制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做成的蠟燭,正在通過青島港貨運碼頭源源不斷出口到歐美國家。它看似平常,其實是一種高新技術產品,燃燒時間長達30至40個小時,不冒煙、不流(蠟)淚。生產這種蠟燭的金王集團僅去年出口就超過1億美元,一盒蠟燭的利潤甚至超過一臺中檔彩電!
“自主創新既要挖掘老品牌的內涵和優勢,也要注意培育、壯大現有品牌,發展新品牌,‘三駕馬車’要齊頭并進,決不能有所偏廢。”山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說,“這些企業,不論是民營的還是國有的,不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都在市場經濟規律這根指揮棒下,‘四位一體’爭一流。”
2002年之前,位于濟南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擁有幾十億資產而無一項專利;到了2004年,他們已申報各類技術專利463項,平均每三天申報一項專利,成為全國機械行業和汽車行業申報專利第一名。海爾,這個先是馳名全國、然后又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著名企業,20年來申請專利5469項,其中發明專利618項,海外專利251項,平均每天開發新產品1.6項,申報專利2.7項。
創新是一顆生命力很強的種子,無論在哪里生根,都能結出美麗的花和果。“我們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前沿技術。”東岳集團董事長張建宏自豪地說。由桓臺縣一家鄉鎮企業成長為實力雄厚的高新技術企業,東岳集團的騰飛緣于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近年來,企業每年科技投入都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不久前,他們研制出的全氟離子交換膜技術,結束了我國氯堿行業對國外離子膜的依賴。
2004年,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提高到467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21.9%,每年上升3個百分點,高新產業成為拉動全省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通過加快培植一批支柱產業、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一批知名品牌,山東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普遍增強。“十五”以來,全省共組織引進國外重點先進技術及關鍵設備1000項,完成重大消化吸收300項,其中50%實現技術創新,30%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大幅度提升了裝備工業水平。40個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243個省級以上技術開發中心,星羅棋布,散列在齊魯大地上,成為一個個自主創新的人才庫和智囊團。目前,山東省有42戶企業的61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居全國第三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1個,居全國第二位。
循環經濟開新路 環境監管見成效
山東雖然三面環海,卻是缺水省份,始終處于人均水資源量1000立方米的貧水區臨界值以內,人均水資源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據統計,已探明山東省屬煤礦可采儲量不足40億噸,可采出量僅為22億噸,照現在的開采速度,難以支撐山東經濟的持續發展!
如何才能做到“既要真金白銀,又要碧海藍天”?山東人堅決貫徹中央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近年來,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靠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堅持不懈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獲得了可觀的回報。2004年噸鋼耗新水比1995年降低77%,年節水1.13億立方米,節水效益2.8億元;2004年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品種板材比例達到了63%,初步實現了由普碳鋼材為主向品種鋼材為主的轉變,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2004年與1995年相比,鋼產量提高3倍,各類污染排放總量大幅降低,公司成為省級清潔文明工廠。
濰坊北部昔日茫茫的鹽堿灘上,一片片白綠相間的現代化廠房,與渤海灣粼粼波光交相輝映。走進海化工業園,記者發現,這里對海水的綜合利用已到了“吃干榨盡”的程度:首先用來放養貝類、牡蠣、魚蝦等;初級鹵水放牧鹵蟲;中級鹵水先送純堿廠、硫酸鉀廠、滅火劑廠等供工藝冷卻;吸收了這些廠廢熱之后的鹵水送到溴素廠吹溴;吹溴后的鹵水曬鹽;曬鹽后的苦鹵生產硫酸鉀等產品。這“一水六用”,是目前國內海水利用最為徹底的模式。海化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感慨地對我們說:“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
目前,在能耗大戶煤炭、建材、發電、輕工、化工、冶金等6個重點行業,山東已經培植出像山東海化這樣的10個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300個循環經濟骨干企業。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2004年,山東1000多家工業用能重點企業萬元產值能耗同比降低12.4%,萬元取水量同比降低31%。全省1000多家推行清潔生產的企業廢水排放量削減率達40%—60%,工業粉塵回收率達95%,大大緩解了資源能耗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強化監管,形成對違法排污企業嚴格執法的高壓態勢,是山東省近年來保護環境的又一得力舉措。2005年,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出的第一號紅頭文件就是《關于對部分違反環保法律法規單位查處情況的通報》,文件通報了一批違反環保法律法規、超標排污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對嚴重超標企業由當地政府依法責令其停產整頓,并給予行政罰款或依法征收1—3倍的超標排污費。
一號文件發出不久,12家偷排偷放、嚴重超標排污的企業被停產整頓,16家超標排污企業被限期治理。這些企業不僅要因停產而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被銀行停止貸款;企業法人不僅受到通報、處分,有的還被免職,令違法企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進入淄博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在陽光的輝映下十分亮眼。市委書記張建國告訴我們,以前從這里往東看,整天是濃煙滾滾,因為那里有16家水泥企業44條生產線。現在,這些污染的源頭已全部被炸掉了,每年減少粉塵排放量4000噸。從過去的“黑煙蓋城”,到現在的水碧天藍,淄博人走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雙贏”之路。
作為“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之一,不僅山東的經濟發達地區對污染說“不”,正在奮力追趕的落后地區對“不干凈”的資金也拒之門外。經濟總量并不大的萊蕪市,上半年小煉鐵、小煉焦,一口氣拆了195家,其中一些還是前些年辛辛苦苦“請”來的項目。市委書記李玉妹“心疼”地說,砍這195家企業不容易,經濟上損失不少,但一屆黨委政府的政績,絕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
“平安山東”好創業 城鄉統籌求和諧
泰山之麓,洙泗之濱。杏壇古風,化育萬民。記者來到濟寧時,正值這里舉辦國際孔子文化節,世界各地商旅、文化人士云集,高朋滿座,賓館爆滿。濟寧是孔子、孟子的故鄉,人們驚異于這里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水乳交融,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相得益彰。“我們正加速濟寧、兗州、鄒城、曲阜四市的互動融合,加快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組群結構大城市。在這個過程中,豐富的文化積淀是我們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深厚底蘊。”展望未來,濟寧市委書記賈萬志信心滿懷。
走在齊魯大地,無論是富饒的海濱城市,還是蓬勃發展的內陸平原,總是被干部群眾誠信創業、仁義興業、安居樂業的和諧氛圍所縈繞。去年山東人均GDP跨越了2000美元臺階,各種矛盾進入一個集中釋放期,但近幾年,幾乎鮮聞山東有什么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惡性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2005年上半年,全省刑事發案率、治安案件、集體上訪、群體性治安事件、安全事故均下降,其中,群體性治安事件下降93.7%,成為全國最穩定的地區之一。
目前國家命名的47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10個在山東。3年來,我國有3個城市獲得世界人居類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獎”,威海和煙臺分別在2003年和今年獨占鰲頭。首批全國文明城市中,青島和煙臺就為山東贏得了兩個席位。
不僅在城市,農村的和諧社會建設也一刻沒有停歇過。
40%,一個山東省委、省政府特別關心的數字———這是全省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農戶數占總貧困農戶的比重。對此,在沒有列入國家試點省份的情況下,山東省自籌資金3.2億元在27個縣區展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衛生體制改革,1376萬農民像城里人一樣實現了拿小錢看大病的夢想,占全國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總數的1/8,僅去年一年就為458萬農民報銷醫療費1.4億元,今年參加合作醫療的范圍將擴大到46個縣區。
為統籌城鄉就業,山東去年先后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自西向東轉移的西輸東接、南下溫州北上北京的南下北上工程。僅去年一年全省就有130萬農村勞動力在城市二、三產業找到致富的門路,今年同樣是130萬農民就業的目標已經開始實施,此外,全省已經有998萬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占適齡農村人口的1/3,一個覆蓋城鄉統籌城鄉的大社保體制正在形成。
針對傳統農業大省的實際情況,山東不斷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目前5000多家龍頭企業已經將全省40%的農戶2000多萬畝耕地帶進產業化體系,這些被稱為“第1.5產業”的農業企業讓山東第一、二產業結合更加緊密,工業農業實現配套聯動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挑選30個經濟強縣和30個經濟弱縣結對幫扶,通過放權讓利、放水養魚做大做強縣域經濟,讓離農民最近的縣域經濟挑起城鄉統籌的重擔。
壽光市侯鎮東地溝村的李老漢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在家種地有補貼,出去打工有人幫,看病有合作醫療,養老有養老保險,家里有自來水,出門有公交車,生活一點也不比城里差!”今年6月,壽光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思路,啟動了文明生態村鎮建設工程。市委書記徐振溪告訴記者,東地溝村這樣的生態文明村,壽光市目前有300多個。
一系列城鄉統籌的舉措讓城鄉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近兩年來,山東投資130億元,改造農村公路6.1萬公里,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新通了柏油路,2300萬農民從中受益;解困缺水人口124萬,甩掉了歷史性人口飲水困難的帽子;去年,全省共投入8800多萬元,對28萬戶、55萬多人實施了救濟,農村特困戶的日常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循著科學發展的思路,伴著和諧優美的樂章,9100多萬齊魯兒女邁開自主創新的腳步,開始了新的跨越。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05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