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中國之最”:一位老人在哈爾濱某醫院住院66天,住院費用139.7萬元。而病人家屬又在醫生建議下,買下400多萬元的藥品作為搶救急用,合計耗資達550萬元,但這并沒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中紀委、中紀委駐衛生部紀檢組、監察部駐衛生部監察局聯手組成調查組,赴哈爾濱對此事進行調查。
中紀委牽頭調查意味深長,我們需要借中紀委調查組對于哈爾濱天價醫療費這一樣本的剖析,來看清中國醫改20多年以來,作為公共產品的醫療衛生行業對于公眾的盤剝。我們需要弄明白,我們的錢是通過一種怎樣的方式,轉移到醫療行業里去的,而我們竟不能置一詞? 是的,除了醫療對于公眾的盤剝,在與醫療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患者是否有話語權,看來已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通常說的醫患信息不對稱,也就在于此。以哈爾濱天價醫療費為例,很難想象,如果不是“天價”得離譜,如果不是患者家屬先后寫了100多封舉報信投遞給相關部門,如果不是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則很可能不會吸引中紀委調查組的關注,那么,這樣一起事件便會以現有體制下“體內”處理的方式,即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來解決。而這種解決方式存在的弊端,已是人所共知。因此一些醫療體制相對完備的國家,通常由一個第三方的、中立而且權威的部門來處置醫療糾紛,而無需動用像中紀委這樣的權力資源。楊耕身《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