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我市“三農”工作實現了歷史新跨越,特別是市委、市政府全力實施了“城鄉互動”發展戰略,通過強化青島中心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效應,實現了城鄉的優勢互補和雙贏,并在全國確立了率先解決“三農”問題的“青島模式”。
率先破解“三農”問題
進入新世紀,青
島的“三農”工作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增收困難,農產品品質不高,產業結構雷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二三產業發展還不夠快,產業結構整體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不高等等。
為率先破解“三農”問題,市委、市政府開始謀劃“城鄉互動”發展戰略。市領導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充分認識“三農”問題不可能單純依靠農民自身來解決,必須要有政府的主導,要有社會的力量,要有城市的帶動。要跳出“三農”看“三農”,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充分認識青島完全有條件、也完全有責任率先解決“三農”問題,率先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
2004年3月召開的全市郊區工作會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會上,市委、市政府正式推出了《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決定》,也就是惠農政策“三十條”和城鄉“七個互動”。
這個“三十條”政策性強,“含金量”高。就工作內容來看,就是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城鄉“七個互動”。即:大力推進城市工業集群化與農村工業化的互動;大力推進城市大工業支持與農業產業升級的互動;大力推進以城市品牌為依托的城鄉對外開放的互動;大力推進城市組團發展與農村城市化的互動;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與富裕農民的互動;大力推進城市二三產業發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互動;大力推進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互動。
“城鄉互動”全面行動
在今年召開的全市郊區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鄉互動做好郊區工作的意見》,被稱為惠農新“三十條”。該《意見》具體制定了2005年促進農業現代化、郊區工業化、農村城市化、經濟國際化、農村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發展政策和分解目標。
新政策為農民減負的力度在加大。新“三十條”提出,從今年開始,全市免征農業稅。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實行每畝16元的新標準。市財政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良種補貼。同時,取消了面向農民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88項,取消由農民出資、出勞、出物的達標升級活動55項。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市財政補貼資金增加到1000萬元等。同時,《意見》還就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繼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做了詳盡規定。
城鄉互動,是關系到我們的城市能不能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戰略。兩個“三十條”出臺以來,市委、市政府把目標、任務逐條分解并落實到具體單位,使“三農”問題不再單單是農口部門的事情,全市各大局、各行業都被推到了關注、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沿陣地,城鄉之間在一夜之間被拉近、融合。青島“三農”的春天的確來到了。在城鄉互動戰略的帶動下,郊區工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活力迸發。各級各部門把加快郊區工業化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認真抓好,郊區各區市發揮腹地廣闊、勞動力豐富、資源相對充足的優勢,主動承接“四大工業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的輻射,促進了郊區工業的快速發展。今年1-9月份,郊區五市完成生產總值987.4億元,增長19.8%,占全市的52.1%;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5億元,增長43.9%,占全市的26.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2.7億元,增長54.3%,占全市的60.5%。
同時,郊區城市化穩步推進,小康示范鎮村建設全面啟動。各級加強了衛星鎮、重點鎮、中心村的規劃建設。目前,全市三分之二的衛星鎮、重點鎮完成了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60%。
值得一提的還有民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各級改進服務,完善載體,認真落實扶持發展民營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目前,郊區五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稅收都有了大幅增長。
數字當中看變化
“十五”期間,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鄉“七個互動”的全面實施,市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郊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明顯加快。這一點,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市財政投入大幅增加。為打造為“三農”服務和“城鄉互動”的平臺,去年,市本級財政支持“三農”總投入安排了6.8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57億元。今年又安排資金9.5億元,比去年增加了2.66億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十五”的后幾年,我市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民收入進入歷史上較快增長時期。200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達到5080元,與2000年的3637元相比,增長了39.7%,年均增幅達到8.7%;今年有望達到5800元,增長14%左右。
———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在國家惠農政策和市場價格的雙重作用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極大提高,“十五”初期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狀況得到遏止,糧食生產得到進一步恢復和發展。200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48.88萬畝,比2000年增加72.83萬畝,增長10.8%;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15.02萬噸,比2000年增加36.97萬噸,增長13.3%。
———農村勞動力就業發生質的變化。據統計,近年我市從第一產業中共轉移出剩余勞動力31.54萬人,為非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支持。目前,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中非農收入比重已達到69.2%。
———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其中,農村養老保險全面啟動。到9月末,全市享受養老保險的農民達到66.7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探索中建立。截至9月底,我市農村已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401.91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83.8%。同時,農村義務教育成果顯著。據抽樣統計,我市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7%,比2000年上升了3.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