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學軍攝 |
   一周前,當從媒體獲悉青島海底世界開展“海底情深,感恩社會”公益主題月活動之時,一種欣喜便從心底油然升起,感覺這個“暖冬”變得更加溫暖。及至看到率先
實施的“的哥的姐歡樂周”吸引了眾多的出租車司機家庭,并為他們提供了足以自豪的享受之時,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青島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不同凡響之處。    海底世界是一個有知名度的旅游企業,開業一年多就收回了前期投資,經營管理很上檔次,涌現了一批服務明星,“海底情深”的品牌開始深入人心。但是,筆者認為,他們此次推出的公益月活動,比之前開展的一系列的內部經營行為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賦予人們更為深刻的啟迪,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首先,他們從實踐的角度闡釋了企業的本質屬性問題。經典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的定義是“營利性的經濟組織”,賺取利潤是企業的基本功能,企業的目的就是利潤最大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流傳甚廣,因此,也許有人會講,作為一家企業,海底世界投身公益活動,屬于“越俎代庖”,并無多大的意義。殊不知,理論界對企業本質屬性的認識,早已超越了經典經濟學的結論。相比于傳統社會,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組織化,而企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形式。如果把現代社會比喻為一個有機系統,那么企業是這個系統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任何事物的價值一定存在于其所在的系統中,事物只有貢獻價值于其環境,其自身才有存在價值。以此而論,企業的價值在于創造社會財富,經濟效益只是其創造社會財富之后自然的結果。古圣孔子就認為“放于利而行,多怨”,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無獨有偶,當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指出:“工商企業并不是為著自身的目的,而是為著實現某種特別的社會目的并滿足社會、社區或個人的某種特別需要而存在的。”西方許多成功的長壽企業證明,只有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的品牌才會被社會所認同,企業的產品才會被顧客所認同,企業的經濟利益才能夠實現和保持。海底世界開展的公益活動,無疑是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在中國的新證明。
   其次,他們探索了提升企業文化品質的新路徑。海底世界在進入市場之初就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無須諱言,這些成績主要還是通過內部強化服務意識和現代管理制度而獲得的。企業文化建設重在構建共有的價值觀,樹立統一的目標、信念,產生一種同舟共濟的精神狀態。而共有價值觀的形成,既需要在企業內部加強對員工的文化熏陶,更需要通過企業整體的社會行為來引導。可以想見,一個企業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利益,不承擔經濟之外的任何社會責任,其員工必然只追求薪酬最大化,不可能產生事業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所謂企業文化建設就會流入空泛。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要追求一種企業整體優勢,即普遍的卓越和良好的集體感受,力圖通過文化的微妙暗示和集團精神來引生出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的和諧一致。海底世界強調感恩社會、回報社區,勢必會促使員工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企業的目標,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歸屬感,煥發真心誠意為企業做貢獻的熱情,其企業文化建設就會實現質的跨越,為企業發展提供持久的、強有力的動力。
   最后,海底世界的公益活動月活動,是青島這座文明城市向更高水平邁進的新的表現。近年來,經濟“爬坡”和社會道德“滑坡”現象越來越引人注目。可以預測,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企業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企業樹立正確的經濟倫理,承擔社會責任,關注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公平。如果能夠及時總結和推廣海底世界的經驗,青島這座城市無疑將會變得更加宜人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