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信銀行系列報道之一:實力篇 隨著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時限的臨近,如何提高銀行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各界十分關注的焦點。尤其今年以來,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步伐加快也已成為不爭的實事。中信銀行作為未進行股改上市的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生存
環境其嚴峻程度可想而知,但中信銀行在以陳小憲行長為首的領導班子率領下,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樹立追求市值利潤的經營理念,依托中信公司的綜合實力,憑借18年來的業務優勢、品牌優勢,仍然保持了穩健的發展勢頭,譜寫了中信銀行發展史的新篇章。 躋身世界銀行200強
2005年對于中信銀行來說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年,它迎來了18周年華誕。而從英國《銀行家》雜志2005年7月號無疑給中信的18歲生日帶來振奮人心的喜訊:該雜志按照一級資本對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最新排名中,中信銀行以23.76億美元的一級資本列世界1000家大銀行第200位;以資產總額622.03億美元列世界第152位。中信銀行以夯實的業績躋身世界銀行200強。
從2005年該雜志的排名中,我們注意到,在19家上榜的國內商業銀行里,中信銀行的一級資本和資產總額排名同時列第7位,在中小商業銀行中列第3位。作為未進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中信銀行,能在已經獲得國家注資的國有銀行和上市銀行的包圍中奮勇前行,能在世界1000家銀行排名中有如此優良的表現,充分顯示出其競爭實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中信銀行早在2000年就以其在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領先地位開始參與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銀行的排名活動。根據2001年該雜志按照一級資本和資產總額對世界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的排名顯示,中信銀行位居第318位和204位,列上榜國內商業銀行工行、中行、建行、農行和交行之后。2002年,中信銀行的排位上升至291位,首次進入世界銀行300強,標志著中信銀行在進軍世界排名的征程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003年,中信銀行又以25%平均資本利潤率再次引領國內商業銀行排名榜,并以0.67%的資產收益率列國內商業銀行排名的第2位。2004年排行榜中,中信銀行的一級資本上升幅度居國內商業銀行前列,從第291位一下躍升至202位,大幅飆升了89位。2005年躋身世界1000家銀行200強,中信銀行又實現一次非常跨越。
十八年探索冰心可鑒
中信銀行今天的輝煌離不開其18年的不懈探索與努力。中信銀行原名中信實業銀行,創建于1987年,隸屬于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簡稱中信公司)。
中信銀行成立后,憑借中信公司蜚聲海外的良好聲譽,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積極進取,大膽參與競爭,當年就走出國門融資達9.2億美元。此后,又代表中信公司在東京、紐約、倫敦等世界主要資本市場上成功地發行了一筆又一筆債券,并多次作為國際銀團參與行或牽頭行參加對國內外企業的銀團貸款。
中信銀行在國際融資市場上創造過中國現代金融史上的很多“第一”,如1994年,代理中信公司向日本金融機構發行0.5億美元和50億日元商業票據,這是中國企業首次以自己的信譽在國外發行商業票據;1995年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共同擔任承銷福特汽車公司2億美元小龍債的主干事之舉,首開中國金融機構主承銷外國公司債券的先河。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被國內外新聞傳媒廣泛報道的“首闖華爾街”之舉:1993年7月,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國成功發行2.5億美元揚基債券。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美國市場發行的第一筆公募債,也是自1911年湖廣鐵路債券在美發行以來,時隔82年由美國投資家認購的第一筆中國公募債券,也是中國企業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發行的公募債券。
在中信銀行的發展史上,諸多此類紀錄俯拾皆是:
1987年,在國內第一次以租賃的形式為中國民航引進大型飛機,成為惟一進入我國民航飛機租賃市場的金融機構;
1989年,在國內首家同時開通路透社和美聯社信息系統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
1992年,在國內設立第一臺外匯自動取款機;
1994年,是國內銀行業首家開展速匯即付業務的銀行;是國內惟一承銷國外債券的金融機構;
1996年,作為首批會員參加全國統一同業拆借交易系統,第一個交易日即以迅速、準確的操作完成了市場的第一筆交易;同年,首家成功推出我國第一家全柜員制,實行銀行與客戶面對面服務模式;
1998年,與美國駐華大使館簽訂備忘錄,是國內獨家開展代收美國非移民簽證申請費業務的商業銀行;
2002年,以復合式智能理財著稱的中信借記卡“理財寶”品牌被國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批準為國家注冊商標,成為國內金融產品的首家注冊商標;
2004年,首家推出金融控股專家團隊型的“中信貴賓理財”品牌服務;
2005年,成為首家以正式公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進行銀行間人民幣遠期交易資格備案的國內商業銀行,并順利完成了國內第一筆人民幣與外幣掉期交易和單筆最大的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
……
以上諸多“第一”見證了中信銀行18年不懈探索、勇于開拓。從中信銀行2005年財務報表中的一連串數據,更加全面地勾勒出這家銀行18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無論從資金實力、資產規模、凈資產,還是累計利潤等方面都呈現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目前,中信銀行的公司銀行業務總量居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零售銀行業務增長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國際業務和資金資本市場業務的增速也超過了全國市場的平均水平。
不僅如此,作為一家蜚聲國內外的商業銀行,他們在18年間不僅積淀了自身發展的業務優勢、品牌優勢,還借鑒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經驗,在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制度建設,樹立風險控制理念,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上“苦練內功”,進一步增強競爭實力,為走向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18年探索冰心可鑒。今天的中信銀行,已發展成為一家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商業銀行。今天的中信人沒有在“第一”的光榮冊上沾沾自喜,而是直面嚴峻的生存環境,把握機遇,經受住考驗。中信銀行新一屆領導班子對全面完成“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以效益為中心,以‘質量是發展第一主題’為宗旨,實施零售銀行戰略、國際業務戰略和重點客戶戰略,推進資本約束下的效益、質量、規模的協調發展”的經營目標充滿信心。
充實資本蓄勢待發
面對2006年底我國就要全面實踐WTO的承諾,如何做好資本準備是擺在中信人面前的首要問題,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2004年2月末,銀監會全面借鑒巴塞爾協議,制定和頒布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2007年1月1日前所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都達到8%。該辦法實施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自覺地從內部強化資本約束,樹立資本配置理念,加強資本充足率動態監測和管理,避免了盲目擴張的風險。但由于歷史原因,國內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資本不足問題,即使是5家上市銀行,在上市后也面臨著資本充足率在8%徘徊的窘境。
隨著加入WTO后金融領域有關承諾的不斷兌現,我國對銀行業資本監管要求的逐步加強,國內商業銀行將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為此,為提升國內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政府進一步加快了向國有銀行的注資步伐,上市銀行也通過發行金融債、次級債等方式補充資本,各家銀行還都加大了核銷不良資產、提取撥備的力度。紛紛“強健體魄”。作為一家尚未上市的商業銀行,中信銀行融資的主要渠道是股東增資、利潤轉增以及發行次級債。綜觀18年中信銀行發展軌跡,不難看出隨著中信公司業務重心的不斷調整,中信公司向中信銀行注資的力度越來越大,中信銀行的競爭實力更加穩固。
今年以來,中信銀行近兩年大幅增資的消息屢見報端,廣受社會關注:
2003年,中信公司注資60億元補充中信銀行核心資本,同時將2002年度可供分配利潤的12.23億元全額轉增資本金,這一年也是中信公司首開逐年向中信銀行返還稅后利潤的承諾;
2004年,中信銀行通過發行60億元人民幣次級定期債務補充其附屬資本,中信公司撥付25億元充實其資本金,并同時將其2003年度可供分配利潤的12.58億元全額轉增資本金,使其資本充足率達到6.05%,進而實現了資本充足率三年達標規劃的階段性目標;
今年3月,經銀監會和國家工商管理局批準,中信銀行注冊資本增至177.9億元,邁上了新臺階。
近日又傳來消息,中信銀行10月底的經營利潤已達58億元,不良率已低于全國銀行平均水平,核銷不良資產的力度在進一步加大。假設中信公司今年年底再向中信銀行注資的話,按照銀監會的要求,中信銀行三年內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目標將提前實現,中信銀行的現實和潛在競爭力將不可估量。
我們期待著2005年末,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中信銀行的答卷上赫然寫著大寫的“A”,為中信銀行發展史添上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