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財經專訊 據《新京報》報道,舉世關注的中國匯改又出大手筆。11月24日晚間,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在銀行間市場引進做市商制度,并決定于明年初推出即期詢價交易方式,這意味著市場期望已久的美元做市商制度正式出臺。另據外電報道,央行還首次推行貨幣掉期,以緩解人民幣
升值壓力。
外匯交易央行“退居二線”
所謂做市商制度,指得是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法人充當做市商,不斷地向投資者提供買賣價格,并按其提供的價格接受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貨幣與投資者進行交易,從而為市場提供即時性和流動性,并通過買賣價差實現一定利潤。簡單說就是:該機構就是這個市場流動性提供者。
目前,央行是我國外匯交易市場的實際做市商,美元做市商推出就意味著央行在這個最重要市場的退出,而其流動性將由商業銀行提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隨著美元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由于央行不再是外匯市場的惟一買家,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儲備的外匯會部分分流到美元做市商手里,減輕央行的外匯占款壓力。
掉期業務緩解升值壓力
就在央行推出人民幣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央行首次主動出擊,與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貨幣掉期業務操作,力圖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據昨日外電報道,央行昨日與10家國內銀行首次進行了60億美元的貨幣掉期操作,期限為一年,方式為數量招標。
貨幣掉期又稱貨幣互換,就昨日央行進行的貨幣掉期操作業務而言,意味著央行將用60億美元從商業銀行手中換入約470億元人民幣。
據悉,央行在操作中確定的一年后美元兌人民幣貨幣掉期價格為7.85元。
相關鏈接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升值超3%
據《第一財經日報》消息,“人民幣對非美貨幣已經有很大升值,如對日元和歐元等非美貨幣都已經升值了10%以上,我們初步估算,從7月21日人民幣匯改開始計算,人民幣對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升值已經超過3%。”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日前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
25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8.0805元,1歐元兌人民幣9.5638元,100日元兌人民幣為6.8123元。其中,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累計已達0.364%,已連續2個交易日創匯改以來的新高。